约3720字。
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曹海侠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问卷,问卷中问及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答案中包括语文科,可见,语文处于学生生活的遥远地带。在上个世纪末,语文教育经历了世纪末的“尴尬”,遭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批判,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说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的现状对其产生的影响,绝大部分的语文学习没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世界,没有给他们以心灵的慰藉,精神的滋养。学生自然不喜欢语文,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语文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更加强调语文科与生活实践相结合。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中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作了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上,“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育教学应走生活化的道路,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更应如此。
一、学习主体参与教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让语文最大限度地回归生活。它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寻求课文与生活的某种联系,更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回归到生活状态。可以说,语文生活化教学几乎涵盖着整个语文教学,而不是教学的某一个侧面。
语文教学生活化既是一种教学原则,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它要改变的是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参与某项生活化的活动获得对言语的感受、领悟,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语文能力。教师是生活化活动方式的设计者,在课堂教学中也是生活化活动的参与者,师生是民主、平等的交融关系,生活化教学促使师生认知、情感、个性等的整体参与,使教学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碰撞、融合、对话。由此,教学艺术也便升华为一种教学精神,或者说是教学原则。作为教学原则,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追求将促使语文教学实现两点转变:一、由知识的传授到言语感受的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强调知识的获取,希望遵循知识→迁移→能力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当承认这种思路对组织教学的价值,但个体言语发展的客观实际证明了学习母语往往可以越过知识,从直接的言语感受中获取能力。语文教学对此应当有充分的认识和估价,否则便易陷入无意义的繁琐。二、师生关系由主从关系到对话关系的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为主、学生为从的关系十分明显,即使是启发教学,也是在教师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的情形下,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教师预设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