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江西省安福中学 方为民  时间:2007/9/13 13:03:2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55
  所谓“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或“否定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它是指站在事物地对立面进行思考,从自己习惯性思维或传统观念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这种思维不拘常理,大胆质疑,打破有序思维定势的束缚,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大胆开窍,思维活跃,导致新的发现和创造。
  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是依据作品思路阅读,按照前人的解读来阅读,很少有自己的解读思考。如此,虽然能把握作者的表达用意,但缺乏创新精神。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来阅读,用新的思维视角来解读,常常会将我们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中,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所谓专家定论观念,按照自己的思维去阅读;二、要善于改变阅读视角,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体会、感悟;要勇于对一些关键字词句提出异议,重新作出解读。下面将结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谈,敬请同仁指正。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运用逆向思维。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传统的看法是对焦仲卿、刘兰芝双双殉情持肯定态度。我在教学本文时,叫学生先整体阅读全文,再谈谈对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的认识。这时就有学生质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值得了?我听了之后,首先表扬了他的独立思考精神,敢于挑战传统看法,并顺势让全班同学对此展开讨论。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发言积极,纷纷阐述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刘兰芝做得太过分了,婆婆批评几句就逼丈夫要离婚,她性格太倔强,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又的认为焦仲卿太软弱了,母亲一逼就和爱妻离婚;还有的说刘、焦两人都太软弱,为了爱情居然轻视生命,不可以私奔吗?不值得学习……最后,我叫大家仔细阅读当时的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再作人物分析评价,这时学生对人物和主题就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虽然学生的观点未免有些偏激、幼稚,但他们敢于向传统挑战,能够“反弹琵琶”,实在难能可贵。
  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改变阅读视角,重新运用逆向思维去审视作品。这样,不仅有利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让他们学会深入思考问题,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下面以《六国论》的研究阅读为例。在教学第二节课时,我在学生疏通了文章的字词句和大意后,要求学生围绕“六国灭亡的原因”进行研究性阅读。苏洵说是“弊在赂秦”;苏辙则归咎于“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这说明就是名家对同一问题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更何况中学生呢?也就是说“六国灭亡的原因”并非就是作者所说的“弊在赂秦”。之后,我说: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后,学生拓展了视角,激活了思维,产生了新见:六国灭亡与其因循守旧、不实行变法和变法中途而废有关;也与其政治腐败、民心背离有关;还与其各存私心而不精诚团结相关等等。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原因,进而通过借历史事实来讽今,各有其针对性,所以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并没有将思维固定在“弊在赂秦”上,而是改变了视角,联系现实或谈改革图强增强国力,或谈反腐得民心,或谈团结就是力量等等。由此可见,阅读时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改变视角,不要一味地从作者和作品的层面去解读,不妨可以从读者的角度等,联系自身体会和社会生活实际去作更深入的解读。
  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弄懂每个字词句的表达意思,则离不开具体语境,离不开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因此,对于前人的注解和解读,要勇于质疑,有时还要否定。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有王维的《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如果将“孤烟”理解为“炊烟”,大家似乎都不会接受,因为这显然不符合诗歌的意境。可是教材在注解中把“烟”解释为“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却很少有人质疑。难道诗中“烟”就是指“烽烟、狼烟”吗?据史料记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率部与吐蕃作战获胜,王维时为监察御史,奉旨前往凉州劳军,途中做此诗。当时战事已经结束,而“烽烟、狼烟”是在边塞受到外敌入侵时报警用的,是不会轻易点燃的,否则又将重演“烽火戏诸侯”?显然,“烽烟、狼烟”说在这里也解释不通。清人赵殿成注释《王右丞集》说:“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知“孤烟”似为狂风卷集尘沙的可能性更大,意在突出沙漠的奇诡。朱东润先生在《中国文学历代文选》中注释:“内蒙接近河套一带,从初秋到春末,经常为高气压中心盘踞之地,晴朗无风,近地而温度特高,向上则急剧下降,烟在由高温到低温的空气中愈飘愈轻,又无风搅乱,故凝聚不散,直上如缕”。 “烟”解释为“大漠旋风” 、“尘卷风”也与下句“长河落日圆”中的“落日”奇观相对应。由此可见,“烟”解释为“大漠旋风”、“尘卷风”更合理些。我们在阅读时要勇于对前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史实作出合理的解读。
  客观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为逆向思维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但是我们在运用逆向思维的同时,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阅读教学时,也要谨防因逆向思维而肆意曲解、盲目否定和违背规律、无端造“新”,要正确加以引导,否则会导致一些同学追求所谓的“逆向思维”而对事物产生片面、荒谬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