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字。论金庸小说重道轻器的思想倾向
□廖 斌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年第2期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器是一对哲学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能用通常的语言描述,但仍可看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万物本源,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发展到后世就形成体系严密的道统;对于万事万物,则有为学之道、为官之道、武学之道,逐渐演绎为根本原则、最高准则和遵循的规律。“器”作为“道”的他者,指各种派生、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如果说“道”存乎法则,思想境界层面,那么“器”则属器物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道本器末”,强调“以道御器”,要让器服从于道,服务于道。关于“道”与“器”的关系,近代学者郑观应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指出:“所谓‘道’,即‘形而上者’,是万事万物与人性之本源,是治理国事之本;作为一种学问,‘道’是‘一语已足包性命之源而通天人之故’的原理之学:所谓‘器’,即‘形而下者’,是万物,是有利于物质发明和实际生活之末的后天形器之学。”
道本器末的观点流播千年,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各方面,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理解社会人生的方法,自然也渗透到文学创作中,变形为小说中各种形象和场景。其中金庸的小说秉承传统哲学关于道器的阐释,颇具代表性。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角度.探讨金庸小说重道轻器的思想倾向。
一、金庸小说重道轻器思想的类型学表相
中国文学素有载道的传统,但它是以儒家思想、礼法、行为准则为核心的道统。本文阐述的道,在哲学框架内展开。在老子看来,道是无形无象,不可名状的本体,但就是这无形无象的道产生了宇宙万物,因此道类似于“绝对精神”(黑格尔),传统的道器观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时空意识。如前所述,道是非常玄奥的道理,是带有本质性的原则、准则和规律,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须借助某种实实在在的载体而具化。在金庸小说的特殊语境中,“道”系指由内功、气功、武功心法、武学秘籍、武学修炼、武德等为载体的决定侠客武功强弱,武学修为、武学境界高低,人格高下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原则、规律、观念等;而“器”主要指由技艺、器物、兵器、外家功夫、财富权利等为基础的形而下的次要的东西。金庸小说重道轻器的思想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根本精神,讲求形而上,追求明德悟道以驾驭器物,轻视外在器艺层面,鄙视形而下的道器观。因而在中国文化的谱系里,金庸小说的道器观与老庄重道轻器的思想一脉相承,“贯穿了重视保护人的生命,把人放在物之上,认为物是比人低级的为人服务的东西。因此庄子说‘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原宥》)”,认为人要达到自由,就须不以物役。作者认为物本低于人,却成为支配人、统治人的力量。人时时处处成为物的奴隶,丧失了应有的一切欢乐。当然,金庸小说中重道轻器思想并非抽象的道器关系的探讨,而转化为对武林江湖及社会人生的具体描述,使其道器观有所寄寓。如小说中反映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武林世界中的穷通、荣辱、贵贱等正是为名利、器物所累。恩格斯指出:“人最初为自然的异己力量所支配,后为社会的异己力量所支配。”因此,金庸小说隐含了对器物的排斥、犹疑。
1、从道器关系看,重内功、心法、武功秘籍之“道”,轻外在之“器物”
金庸小说中,内功、心法、武功秘籍正属“道”的范畴,是用来驾驭、指导修炼武功的根本准则,最高原则和基本规律。没有内功心法和武学秘籍,武功难以登堂入室,等同武夫家丁;内功心法和武学秘籍不完备,则限制武功上层次。西毒欧阳锋因修炼抢来的半部假九阴真经而导致精神失常;铁尸梅超凤仅凭九阴真经的只言片语炼得出神人化的武功,令江湖侠客闻风丧胆。金庸小说中,无数的江湖侠客为争夺武功秘籍,如易筋经、九阴真经、九阳真经、葵花宝典而命丧黄泉,江湖的血雨腥风大多由此而生。《射雕》中,九阴真经关于内功修炼心法的“总纲”被抬高到提纲挈领、乘一总万的地位;极富于强调意味的是,少林秘籍易筋经甚至被神化到至高无尚、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可见武学之“道”的厉害。
与此相对应,作为器物、工具的兵器则被加以排斥和贬抑。小说描述的种种因争夺武功第一、权利地位、秘籍宝藏而导致的杀戮暴力,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在天地间产生后就一刻也离不开器物,受物的支配折磨,终身处于身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