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20字。
文言文教学:语言(文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
从课标要求来看,初中阶段(7-9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处于近端的属于一般所说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包括文言字、词、句等技术性操作内容,它指向于语言能力的构成与应试检测的需求,也就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歌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处于远端的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及凭借古代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给予“深广的”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近端目标与远端目标间由此及彼、融会贯通以求升华的关系往往是被割裂的,远端目标甚至被抹去,文言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最显著的所谓“知识点教学”版块。这样,承载着华夏民族博大精深思想文化传统的文言文就变形为了单一应试要求的构成部分,升华性的远端教育目标成了一种点缀性的展示,将富有人文内涵的文言文教学降格为技术主义低层面的训练操作。这种现象由来已久,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略有改观。但是对于面临着中考的九年级师生而言,应试的要求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使我们大家不得不悄悄收起理想的风帆,而重新回到现实的“避风港”——毕竟还是考试重要,这是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一种心态。
那么,放弃理想的追求是否就能得到现实的丰厚回报呢?偏执于一端是否就可以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呢?事实告诉我们,冷酷的现实常常会耍弄我们。下面是摘自我市某地2004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中的一段话:
第四部分是文言文阅读,课内外各一个,共22分,平均得分13.52分,得分率0.6,(引者注:整卷得分率为0.7)其中课内得分率为0.56,课外为0.65。第21题翻译题失分最为严重,得分率是0.33,主要原因是实词没有准确解释,特别是“临”、“得”、“寓”、“翼然”等词错误较多,语句表达不流畅,不能做到“信”、“雅”、“达”的要求。第20题根据要求摘录语句,错误较多,主要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句意,同时也表明文言文学习存在的严重问题——死记硬背。第22题的得分率是0.52,主要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该成语的含义,语言表达不准确:如“心不在焉”、“用来表达另有所谋”。23题所解释的词语均是课内已学的常用词语,但得分不高,如“语”解为“对”,“去”解为“逃跑”,“遂”解为“率领”等,这既说明学生课内字词落实不够,也表明学生还缺乏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应该相信,这段话所反映的问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虽然我们许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再注意抓好“字词落实”,但学生还是“落实不够”。虽然大部分老师都在课堂上“逐句讲解翻译”,甚至要学生在课外背翻译,但学生还是不会翻译。即使有一些班级的学生考得不错,也主要靠多花时间,加重学生负担。原来以为丢了“西瓜”能捡到“芝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