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60字。荷塘月色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第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过程:
从标题入手
题好一半文。文章标题能够揭示文章内容,所以从标题可以看出,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三段。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明确:喜悦之情)
整篇文章是否都体现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阅读剩下的部分,指导学生提取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理清作品的感情线索。
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3、 我且受用这天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6、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踪,标示出情绪的变化,这一环节能够培养概括能力。
因此,这篇文章流露出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顺势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 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中国青年报》有条新闻说《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笑作者的无知。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