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主旨之我见

作者:桐乡 富伟良  时间:2007/5/16 11:09: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257

  近年来,随着对中学语文教育反思的不断深入,许多方家对《荷塘月色》的主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有人认为:如果说朱自清写这篇散文是因为“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那是对主题思想的任意拔高,并认为要从纯文学角度(而不是从政治角度)来欣赏这篇佳作。也有人认为朱自清的白日梦,是“用《荷塘月色》来代表江南水文化”,有思乡之意。(此说详见夏元明《〈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白日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上》
  更有甚者,认为朱先生写作此文纯粹是因为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不和,尤其是精神上无法沟通,这导致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和苦闷。记得那篇文章分析得很透彻,引用《给亡妇》中“其实你没有晓得,那些书丢了也并不可惜,不过教你怎么晓得,我平常从来没和你谈过这些个”来加以论证,并认为“妻已睡熟好久了”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看着这天衣无缝的逻辑推理,不禁会被这一精到的见解所倾倒,但细思之后,确实觉得持此种观点者之荒谬。
  鲁迅先生曾言:“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所以鄙人以为要深入地讨论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好是顾及朱先生的全人,正所谓知人论世。
  朱自清与妻子武钟谦确是旧式婚姻撮合而成,这可以从他的《择偶记》中可知。但我们是否就说旧式婚姻的双方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呢?相反,朱武两人琴瑟和谐,感情弥笃。虽然在思想上两人不怎么沟通,但在物质生活上相处融洽,至少朱自清是满足的。他认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的空气,使人如听着萧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而武钟谦恰好是一个温柔体贴的贤内人。
  朱自清对他的妻子饱含着一种深层的感情,这可在他的诗文中有所体现。其妻逝世一年后,在万生园,他触景生情,回忆了昔日共游的快乐场面,“儿女酣嬉兴不休”,而“今年身已成孤客,千里魂应忆旧俦”,并发出了“三尺新坟何处是?西郊车马似川流”的感慨。在跟陈竹隐女士结婚后,两人关系开始不很融洽,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我是计较的人,当时与隐结婚,盼其能为终生不离之伴侣,因我既要女人,而又不能浪漫及新写实,故取此旧路。”(转引自陈孝权《朱自清传》)所以更激起了对武钟谦的怀念之情。婚后不久,朱自清又写了三首诗悼念亡妻,其中有“居人半相识,故宇不堪看。向晚悲风起,萧萧一心存”,“到此羁孤极,谁招千里魂”,道尽了作者当时的心情,陈竹隐在她的回忆朱自清里写道:“我想我应该支持他,我也要为他事业的成功付出代价,所以我便把家务都承担起来,让佩弦更好地去研究学问。”这一段话可以深切地看出朱自清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朱自清对亡妻武钟谦根本不存在丝毫责怪,相反倒有一些内疚,他的文章中常能看到他对亡妻辛勤持家、养育众儿的无限感激。那么,《荷塘月色》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鄙人觉得这篇散文的主旨仍然应该是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情绪。现在就来稍作分析。
  作品写道:“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白天里到底有什么事让作者烦心呢?朱自清自称是一个PettyBourgeoisie.1927年5月底的一个晚上,栗君来访,劝他入党,并对他说:“将来怕离开了党(指国民党),就不能有生活的发展,就是职业,怕也不容易找着的。”(见朱自清《哪里走》)而朱自清说要和几个熟朋友商量商量,最后选择了“暂时超然”。5月31日,写了一首《菩萨蛮》,不妨全引如下:
  “烟笼运树浑如幂,青山一桁无颜色。日暮倚楼头,暗惊天下秋!半庭黄叶积,阵阵鸦啼急,踯躅计行程,嘶骢何处寻?”真乃作者当时内心之写照。
  正如朱自清在《哪里走》一文中所说:“我们的阶级,如我所预想的,是正向着灭亡走;但我为什么必得跟着?为什么不革自己的命,而甘于作时代的落伍者3?我为这件事想过不止一次。”《荷》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的作者还在为是不是作一个“落伍者”而苦苦挣扎。他“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正是为了静静地思考,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妻子替自己分担不必要的忧愁。
  读完《荷》文,萦绕在读者心灵深处的是那层淡淡的忧愁,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白色恐怖所思考的重大问题,是投降,是沉默,还是战斗?
  以上只是鄙人的一些陋见,不免粗俗,还请方家批评指正。鄙人还想说的是语文反思固然应该,但不是反思一切,关键在于老师,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上课时应有的水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