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00字,附古代诗歌鉴赏话语系统表一份。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话语系统
2005级 汉文(本) 姓名: 杨必富 学号:051191315022
摘要:诗歌的形象,是浸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鉴赏时要解读意境,熟悉意象寓意,了解塑造形象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是鉴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含构思方法)和修辞手法。
关键词:高考;诗歌形象鉴赏;诗歌语言的鉴赏;诗歌常用表达技巧的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由2002年前的客观题变为更能考察考生综合素质的主观题。以前的是非选择题造成了考生“轻表达、重理解”的错误认识。表达要理解来外化,而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前者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2007年的《考试大纲》与前五年比较,提法上无多大变化: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从自主命题的18省市试卷赋分情况看,湖南、天津卷都为5分,浙江、重庆、江西、广东卷6分,宁夏、海南卷11分。但从高考阅卷场反馈的信息看,人均得分不过该题所赋分的一半。在古诗鉴赏教学中,师生下的功夫不少,但多数收效仍是“涛声依旧”。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修养,教育同人们都做过一些积极的探讨,笔者亦不揣冒昧,将自己的教学“反思”,撰文请教于大方之家,以期疗治当今这一教学中的“疑难杂症”。
一、高考诗歌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在作品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有一定寓意的客观物象。古人写诗喜欢用“外物”来表情达意,日月星辰、岩泉飞瀑、花虫鸟鱼皆可摄笔成诗,这些情感化了的外物就是形象。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抓住形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另外,还须明白一个民族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 “伤春悲秋” “望月怀远“见流水则思年华”“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物化意识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
(一)、扫清语言障碍,解读意象与意境
古典诗词意韵含蓄,词语凝练,诗意颇具跳跃性,写法多用典故,这无疑给品诗鉴诗者带来理解上的难度,但读懂诗句,扫清“地雷阵”,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要务。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首先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意”者, 就是诗人的意念、情感和思想。“象”,就是物象、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诗人之“意”不能赤裸裸地表现出来,需以“象”为载体来表现,“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艺术统一。“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构成意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2〕鉴诗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一个意象勾画出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此“梅”已非彼梅(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清香四溢的、墨色之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多个意象组块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情景交融,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的消失、江水的流逝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抒发与友人浓厚深挚的情谊。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遐思,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不离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了。
意境不是意象的简单叠加 ,人事物景不入作品,不能称之为意象,并非所有意象都能构成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诗中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秋景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趣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二)把握意象,熟悉意象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