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重温古典诗歌
作者:卢碧贵 时间:2005/11/9 10:43: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48
也许自己是学中文的,冥冥中和唐诗宋词结下了一份不解之缘。
一日凌晨在睡梦中被春风的拜访惊醒,窗户边有很大的声响。忽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从盛唐隆宋奔来。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应该有一场春雨随之从天而降,第二天应该是蒙蒙春雨笼罩天空,这样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味道和意境。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欣赏那一场春雨,那一场江南的春雨 。早晨推开窗竟没有雨,太遗憾了!心里觉得似乎缺点什么。晨锻回来,“半夜风很大,可惜雨没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几位老师彼此会心地笑了。“骏马秋风冀北”没有亲身经历过,杏花春雨的江南竟让这一场春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溜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难道也不让我们体味,这不是太残酷了吗?我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呢?别人问我该怎么回答呢?今天语文课必须讲几首诗才过瘾,骨鲠在喉、芒刺在背的感觉才会消除,遗憾才能弥补。
语文课上便讲了起来,原以为能够引起全体同学的共鸣,不料有一些同学对诗句不知道,怎么呢?转念一想主要原因不在学生。在信息、网络日益发达、奔腾不息的今天,我们是不是丢掉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中华民族曾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古典诗歌,现在竟有些陌生,我们的先人若泉下有知怎么看待我们?那些凝聚着古人勤劳、汗水、智慧和心血的艺术精品,五千年泱泱大国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能不能从我们的手里完整地传承下去?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管里流淌的血能否一脉相承?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远离了农业文明,远离了古典诗歌创作和欣赏的土壤。
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古典诗歌早已浓缩成淡淡的身影,在墨香古卷的文字中沉淀下去。
在那本该丝弦弄音,霓裳轻舞的七夕之夜,没有谁肯对着秋月悲情伤怀。素笺成灰,相思成灾,赤裸裸的爱恨恩仇随意抛出,还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却把青梅嗅”,还有谁吟出“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废墟》中说:“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烈火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作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废墟尚且具有如此巨大的价值,不能废弃,那么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更不能丢掉。如果古典诗歌不见了,“天人合一”不见了,“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的敏感不见了 ,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悟、体验的思维方式不见了。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可以拥有足以同西方抗衡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拥有发达的技术,但那时充其量我们不过是西方经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一个翻版而已。我们丢失了自己民族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答案显而易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继承先人创造的包括古典诗歌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科技和人文的最佳结合,让我们拥有丰富的精神后花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东西不能丢,把东方的重感悟、体验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的重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在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曾经创造的灿烂的文化和文明,那么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后工业时代的一些弊病有的通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以消解。
中国文学浸透了诗的情结。自孔子以来,已有2500多年的“诗教”历史。“不学诗,无以言”充分反映出诗歌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所在。我国教育的尊诗传统源远流长,历代人才辈出灿若星汉,诗教功不可没。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诗歌——唐诗宋词元曲,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贡献给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蚱蜢小舟?当渭城的轻尘沾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有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挑灯醉看吴钩犹利?
这是一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年代,充足的物质让我们安逸,流行的泛滥,语言的苍白晦暗,让豪放、婉约成为已逝的背景。黯然回首间,钢筋水泥的丛林,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使暗香疏影已成为沧海桑田,还有谁肯闲情雅致地栏杆拍遍,欲说还休?
庸俗的无数种定义,在这个恹恹的年代,开出纸一样的花朵。没有古典诗歌的年代,兰舟催发的桨声,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