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40字。
解答高考古诗炼字题的十个切入点
□魏羲之
《广东教育·高中》2007年第12期
自从高考诗歌的考查由客观设题变为主观题设题后,炼字就成为高考古诗鉴赏中命题的一个常见题型,几乎每年都会在试题中出现。本文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炼字的典型题目,概括出解答高考古诗炼字的十个切入点,与大家研讨。
一、从词性入手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例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分析: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例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2005年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分析:如果从词语的表现力来看,“绕”是动词,“晓”是名词,一般来说动词的表现力会强一些,所以,在分析时我们可以肯定“绕”用得好一些,然后从他具体描写的内容去加以分析,如,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例3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2006年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分析:“又”字是一个副词,副词主要从描写对象的范围、程度方面去考虑,结合上联中的“却到家”,可以知道这里“又”暗示作者在时间上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字里行间饱含天涯流浪的愁苦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