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20字,纠错指导详备,可操作性强。
诗歌的语言——语文高考纠错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要点导读:错题归类,纠错点拨,名师状元,每天一课,阅读难点,一 一攻破。
备考启示:阅读是难点,也是重点,得分困难,失分容易。跟着名师走,紧抓住状元的手,你的高考终会圆梦。
诗歌的语言
◆◆◆状元笔记薄◆◆◆
1.脱离语境,写成读后感。
误把对诗歌的语言的鉴赏当作读后感来写,置诗句于一边,大谈自己的感受,或引申出一个观点进行阐发性的议论。如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常”时,说:“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独自站在秋风之中,一副悲伤的样子。”这样似乎是扩写。赏析诗歌语言,应当紧紧扣住文字本身,结合诗人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其实“常”字写出作者常年漂泊在外,流落他乡时间之长,表达出了自己久在他乡的孤寂之情。
2.不合要求,以翻译代替鉴赏
在答题时,根据自己的想象,不管题目要求,只是以翻译诗句作为解答古诗鉴赏题的“捷径”,以应付各类型的鉴赏题。 如赏析“朝如青丝暮成雪”中“朝”“暮”二字,说:“朝是早晨,暮是晚上,表现出时间的变化。”仅仅是翻译了字词的意思,这种对诗歌鉴赏简单化处理的方法当然行不通。应当这样说:“朝暮”形容时间过的很快,俯仰之间一生便过去了,写出了人生的短暂。
3.牵强附会,随意曲解
有些诗句,本来只是单纯的写景的文字,但在鉴赏的过程中,非要赋予其一定的政治意义,似乎只有这样解释才显得够深刻,殊不知,有时这种做法正是对诗歌的误读。如《雨后池上》中“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本来就是一句单纯的写景诗,写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但有的同学回答为:“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内心的向往,不愿再涉入官场,以‘垂杨柳’写出动态,忽来的东风扰乱心绪,但还是不愿放弃心中的向往”,这显然是牵强附会,任意拔高了诗歌的主旨。
4.概括笼统,浅尝辄止
对诗歌的内容没有深入体会和把握,对诗歌的语言不加以具体细致的分析,有时只是罗列一些术语词汇,来大体的描述。如在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怒号”和“卷”时,有些同学这样说:“怒号表现风的急,卷字形容风刮走茅草的景象,环境描写衬托出作者的焦虑。”这样的回答笼统概括,没有切中主旨。从各种考试的阅卷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失分严重。这是我们在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许是因为考场时间的紧张,或许是不当的做题方法导致。
◆◆◆名师纠错本◆◆◆
误点1:脱离语境,写成读后感。
[样题1](20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