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20字。
“诗教”回归,滋润人文
——职高语文校本教材运用的思考和实践
【内容提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教学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然而,却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诗教”对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诗歌教学; 人文精神; 情感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空前强大,它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输送大批初、中级技术人才,教学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因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就从小学、初中的第一位降到小四子、小五子,语文教学中的另一分支诗歌教学陷入的更是尴尬境地。职高教材中很少选择诗歌作品。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诗歌意境的赏析是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作文训练更是难觅诗歌的踪迹。
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和未来学告诉我们,21世纪的人不是理性的奴隶,而是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只教人一种门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种种动机、各种愿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由此看来,我们职业教育不能只重视培养技能,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坚持用语文教学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诗词歌赋在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们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因为诗歌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家园决不能缺少诗歌这个圣殿。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诗教”对塑造学生的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中国唐宋各篇音乐朗诵会”的演创人员时说的一番话,其实对这个问题已经作出了十分精要的回答,他提出:“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在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