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一语文新教材教学的反思
作者:佚名 时间:2008/2/23 4:05:1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44
一、教学内容――教学时间
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一学期教必修一、二,总共有近50篇课文,原来每册课本只有二十多篇,教学任务几乎增加了一倍,这50篇课文中,有三十篇是新增课文,这样新教材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考验,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呢?新教材在重视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强了选择性、综合性和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引发。其基本特点,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它不强调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或能力、不主张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而是大力提倡整合理念,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不靠简单的单篇课文的叠加,而主要是靠对板块或专题内不同课文在某一方面的整合;因而主题学习就成了阅读之灵,而以同一主题组织而成的单元阅读便成为了学习重点。 于是我们就无须从整体关照的角度确定教学进度,教学中无须面面俱到,可以作大胆地取舍,有些选文可以略讲或者放在课外阅读,而且在教学中,应该破除以往“课文”的概念,新教材中有的只是“文本”和“学习材料”。
以必修(一)第一专题为例(7—9课时)
第一个板块,主要以《沁园春•春》和《相信未来》为主,前者强调一种意境美,后者强调意象美,二者在教学时应抓住“诗化的语文”这一点。其余文章另行处理。(2课时)
第二板块抓《十八岁及其他》一文。强调活动体验,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三封信,分别是“父母致学生子女的信”、“学生致父母信”和“学生写给未来自己的子女的信”。(2课时)
第三板块属于“选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但我选了方案B,结果效果不错。(1课时)当然教学这一板块要对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思想作必要的引导,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气氛,切忌让严肃的人生话题成为玩笑或儿戏。
写作实践包括写作指导与作文讲评。(2课时)
那课外自读的课文怎么处理呢?当然不能不了了之,要把它们当作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所以语文老师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习惯。不过我们语文老师非常清楚,学生的功利性很强,语文学科的理论地位和实际地位相差之大也无须多说,想他们课外在语文学科上花时间是不大现实的,但仅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我的力气是这么花的:把《必修课本》中没学的课文纳入《读本》中相对应的主题体系中,然后要求他们作整体阅读,最后的杀手锏是写读书笔记(形式为读后感或文学小评论)。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落实了读本的阅读,而配套的读本就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
对教材作大胆取舍和整合处理,可以解决教材容量大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加深学生对专题思想的理解,能比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过取舍要合理,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取舍,而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而统一的标准,那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学法转变――教学定式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文本研习强调精读细读,指向文本的研读与欣赏;问题探讨重在思考,指向文本阅读中的探究意识,需要运用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比较辨析等;而活动体验是学生感知世界获取真知的重要手段,重在实践,重在体验,强调参与和亲历,需要学生认真倾听,勇于开口,乐于动手;所以我们的教学就要作相应的改变,以教材为例子,贯彻新课标的理念。首先是教学问题的设计。一是类型要作改变,一篇课文要设计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课堂的开放度就大了,学生可思考的维度也大了,能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给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比如解读《祝福》一文,两个问题也就够了,一是“你眼中的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你认为谁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很有广度,可以说覆盖了全文;而且每个同学都能找到答案,只不过是角度、层次、质量的不同罢了。二要注意问题的提法。我的习惯是喜欢在问题之前加“你认为”三个字,这样无形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三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肯定要解读贾府的环境特点,那我就投影贾府的院落分布图和林黛玉进贾府的线路图,结果学生就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一是“贾政院为何处在中间?”二是“林黛玉为何不走捷径,而在里边绕远?”这两个问题一出,课堂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比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高多了。所以我就想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梯子,总能爬上去的。
其次要上好活动体验课。 新教材设计了较多的语文活动,如:
1、与父母通信对话交流活动;2、“青春”朗诵会;3、两代人的矛盾专题讨论会;4、“寻觅青春经典”读书报告会;5、“我的家园”演讲赛;6、“渴望和平图片展”拟解说词活动;7、散文诗歌配乐美读比赛;8、课文改编剧本会演。活动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做《我的五样》体验活动结束时,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看他们都“心有戚戚焉”的,甚至有一位同学哭了。 还有做了“与父母通信对话交流”活动,不少学生在随笔中记录下了第一次收到父母信件时的感受,他们第一次站在父母的角色理解父母,为自己曾经的莽撞而内疚,有的回想起真挚而深沉的母爱而感动不已,不少人说到当时自己禁不住流下泪来。这样的一次活动为两代人之间架起了沟通与理解的桥梁,提供了孩子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的契机。
第三要落实好“积累与应用”的要求。从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设计来看,有的是对文本知识的落实和延伸,有的是对专题的思想作概括和深化,有的是对写作知识作系统化的处理等等,内容多样;落实与否就关系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否。比如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整理“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课外整理,然后教师课堂抽几分钟的时间,以某一学生的整理为底本作集体订正,这样的效果比教师把整理的结果给学生不知要好多少,而且这样才是学生真真正正的自我学习、集体提高的过程。
三、思想深刻――阅历浅薄
新教材进行模块化设置,立体构建,每一模块都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必修一引导学生为青春喝彩,呼唤远大理想,指点获得教养的途径,提倡与自然平等和谐的相处;必修二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祈祷和平、反思历史、欣赏美景。这可以看出编者希望通过这些文质兼美的经典熏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实现精神的成长。编者的愿望非常美好,那接受者学生的情况又如何呢?显然,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在理解上就有较大的困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内容就有多丰富。教师需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丰厚文化底蕴、开拓文化视野,使教材与不断变化的生活结构起来,真正形成立体开放的结构。同时在教材的处理上要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给学生提供理解的平台。
在教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时,可与伊拉克战争、阿以冲突联系起来,投影更多的关于战争的现实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动荡不安的社会、烽火连天的日子给人民特别是儿童带来怎样的苦难,眼前的真实具有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再比如《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抒发的全是故乡情思,而我们的学生处于这一年龄段,有几人远离过故乡,所以要真正理解这在特定的情境下发自内心的情感实在比较困难,不过戴戴帽子是比较方便的。尤其是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它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作者没有过多地去抒情,而是进一步追问这种思乡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这些内容离学生都比较遥远,所以理解上就有着较大的难度。在教材的处理上,以“贴近生活”的原则来设计问题比较恰当。如对题目中“证据”的理解可作这样的设计:首先请来自外片区的同学举手,然后要他们设想,假如全班同学要跟他回老家,他会怎样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老家或者怎样来证明自己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过。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恍然一悟,原来文中写到的有关生活的细节都是今生今世的证据。对于文章最后一句话“”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的迈上了虚无之路“的理解,我们也可运用“贴近生活”的原则来处理,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见过的“失忆症者”的表现,如此一比照,学生马上能理解故乡在人的生命印记中的精神意义了。
语文来源于现实,因而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语文和理解语文。”因此,语文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四、字词教学——考试导向
我认为语文的学习永远离不开字词的学习,而语文的教学永远也离不开字词的落实,新教材当然也是如此;但是新教材在编排上就淡化了这一点,文言文的字词教学也是如此,而且考试的导向更引发了这一矛盾,模块测试卷上找不到考查字词的影子,而学生对学习又是很功利的,所以字词的教学就变成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了,有时显得好可怜。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做法与思考,仅供同行参考,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