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的美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9 8:16: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53
  一方面,要钻研教材内容的自然美。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徐霞客的《游黄山记》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祖国的河山的壮丽、雄伟,三峡中那湍急的激流,天山上那皑皑的白雪,奇险高峻的黄山山峰,以及课文中展现的那飞金流彩的晚霞长虹,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画面各以其优美奇特的丰姿,沁人心脾,读之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十分爱读。
  另一方面要钻研教材内容的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和兴趣,如教材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题发挥,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轼的《石钟山记》,用一具体而生动的事实说明“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对的,他们的见解和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美好思想的结晶,因而是美的,优美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另外,要钻研教材内容的艺术美。作者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这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很多,如孙犁的《荷花淀》,写的是伟大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作者简直把那几个青年妇女那种纯洁的天真无邪的心理写活了,真是情态毕现,细致入微,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象一首散文诗,既写了战争残酷和紧张,也写出了人民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们的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思念、上进和欢笑。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等都给人展现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境界,让学生仔细领略,定能趣味无穷。
  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有时也不例外,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梁衡的《晋祠》中那令人神往的景物介绍,不正是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挚爱的体现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学生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健康美好的感情所激荡,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