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三重含义——解读穆旦诗《赞美》兼及释疑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3/28 16:58:1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360字。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三重含义
     ——解读穆旦诗《赞美》兼及释疑
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穆旦是一个受西方现代派诗(如艾略特、奥登、叶芝等)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从现代主义学到的首要一点是:把事物看得深些,复杂些。”(王佐良《谈穆旦的诗》)因此,他的诗比起一般的中国诗人的诗来,就显得难懂一些,但也更耐人寻味一些。他的代表作《赞美》一诗,自从选入中学教材后,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有很多疑惑,学生在学习时更常感一头雾水。本文拟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三重含义入手解读,兼及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以求教于方家。
《赞美》写于1941年12月。当时作者正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诗人随西南联大的师生从长沙步行千余里至昆明。一路上他的心灵和肉体都受到了严重的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现状。他从受苦的农民身上,看到了灾难、耻辱、悲哀,同时更看到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来写这首诗的。这首诗的写作意图并不是揭示苦难,而是赞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雄健的生命力,但它不回避写苦难,这就使诗歌的意蕴更加的丰满。
全诗共4节,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每一节都以此作结?这4节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呢?
第一节,诗人这样写道:在广袤无垠的亚洲的土地上,有那么一方热土,它有无尽的山峦、河流、草原,它有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它还有干燥的风、东流的水、忧郁的森林……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灾难,如天灾、战争、瘟疫等,但他们坚强的活下来了。他们热爱生活,互相关爱,彼此照顾(沉默的是爱情),他们有不屈的精神,勇敢的战斗(飞翔的鹰群)对生活从未失去信心,对幸福和自由怀着强烈的渴望,就像“干涸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于是,诗中的“我”被感动了(诗中的“我”具有二重性,既指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也指历史的见证者,即历史老人),他要把这大地上所有的一切都献给这一群可爱的生灵,他要拥抱这一群自强不息的生灵!为什么要用“带血的手”拥抱呢?因为“我”不是旁观者,而是这个民族中的一员,“我”也和他们一起呐喊、奋斗、拼搏,“我”也受伤流血甚至牺牲。诗人认为,一个热爱生活、敢于战胜灾难顽强生存的民族就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因此他第一次唱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