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740字。
找准参照走出误区
——2008年高考语文备考思路
北京特级教师梁捷
一、找准参照,认识高考语文的本质
1.参照之一:从2007年试题看高考语文发展趋势
2.参照之二:新课程高考大纲及试题的启示
新课程卷语文考试说明
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卷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一卷为单项选择题,均为必做题,共36分;第二卷为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四种题型,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共114分。
试卷内容与赋分
必做题为必考内容,共132分。
其中:
1.语言文字运用,8题,共27分。
2.古代诗文阅读,6题,共30分。
3.名句名篇,1题,共6分。
4.现代文阅读,3题,共9分。
5.作文,1题,共60分。
选做题为选考内容,共18分,考生从以下两个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作答。
1.文学类文本阅读,4题,共18分。
2.实用类文本阅读,4题,共18分。
将2007年新课改语文考纲和2006年全国语文高考大纲相比有四点变化:
1.考试能力。
现在,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共有六个层级,其中新增加对考生探究能力考查,探讨疑点难点,鼓励考生有所发现和创新。
2.考试内容。
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即增加了选考部分。而必考部分则包含了原来考纲中的所有考点。考试内容上的变化主要还体现在两个方面:
(1) 现代文阅读中明确规定考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这在以前从来没提过。
(2)古诗文阅读以前是把古诗和文言文分开的,现在合并在一起考。但文言虚词仍然考18个,这和江苏的要求有所不同,江苏只考10个。
3.语言文字。包括四项变化:
(1)语音题,本来规定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现在变成了“识记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加了“常用字”三个字,范围缩小,要求也更明确。
(2)字形题中把“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字字形”改成“识记并正确书写常用规范汉字的字形”,加了“常用规范”,要求也比原来具体。
(3)修辞在原来八种的基础上加了“反复”这一修辞类型。
(4)语言表达的要求中加了“准确鲜明生动”六个字,这也是原来没有的。
4.写作。
(1)在基础等级的最后一条明确规定“错别字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这一信息非常重要,以前是三个错别字才扣一分,说明对此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2)在发展等级中,加了“论据充实、用词贴切”四个字。
选考内容: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研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7宁夏高考阅读题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林冲见差拨(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叶圣陶在四川(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3.参照之三:教师的困惑
——必须有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意识与有效措施
困惑之一:在备考训练中,遇到答案中的“略”字。
困惑之二:作文训练效率低,突破高分困难。
困惑之三:基础知识题做得多,学生仍感没把握。
困惑之四: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观题,很难讲清答案是怎么拟出来的。
…………
4.认识高考语文的本质
知识——思维——文化——情感——个性
(1)建立起两类知识的意识
“这个时代要生存发展,它还是需要知识作为基础,需要知识作为毕生的生存条件。当然这个生存的意义不止于“谋生”的生存,它还在于生存得更加有精神的内涵,生存得更加有独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