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20字。
高考语文判断和修改语病的基本原理与简洁方法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比作链条,我们借用这一简洁而形象的比喻,简要而实用地概说判断和修改病句的基本原理以及简洁方法。
句子是一根自行运转的光滑圆转的链条,就像运行中的自行车的链子。
从语言的构成单位看,句子是这样一根链条:句子=词+词+词+……。从语言的结构形式上看,句子是这样一根链条:单句=(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复句=单句+单句+……,也就是,复句=[(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语言的链条要运转自如,要求链条的每一个环扣,也就是“词”,是合适的,要求环扣与环扣之间,也就是“词”与“词”之间是连贯一致的,运转起来流畅无阻。用判断和修改语病的术语表达为:
第一, 要求句子里的每一个词是恰切的。
第二, 要求句子里的前后词语之间是连贯一致的。
第三, 要求句子里的前后词语之间的连接是清晰有序的。
第四, 要求句子里的前后词语之间的连接是完整无缺的。
由此,我们可以把判断和修改病句的基本原理简洁地表达为,“保持句子内部前后表达的一致性与完整性”;把判断和修改句子语病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检查句子里单个的“词”是否“恰当”;第二步,检查单句内部“词”的连接是否“连贯一致”、“清晰有序”、“完整表意”;第三步,检查前后句子之间是否“连贯一致”、“清晰有序”、“完整表意”。下面分步骤细说。
第一步,检查句子里单个的“词”是否“恰当”
这里分四种基本情况。
第一种情况,使用场合恰当。如“岁月”、“人类”是集合概念,不能用具体数目来修饰,不能说“三十多个岁月”,“三十多个人类”。比如,“对”、“对于”大都数情况能通用,但当“对”表示“对待”和“向”之意时,不能换成“对于”,如,“组织上对他真是做到仁至义尽了。”“她战胜了疼痛,对伙伴们笑了笑。”前一句的“对”是“对待”之意,后一句的“对”是“向”之意,这两句中的“对”不能换成“对于”。再如,“相敬如宾”、“举案齐眉”都是用来描述“夫妻深情”的,不能用于其他场合,不能说,“男女同学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第二种情况,情感色彩恰当,褒义词用在褒义语境,贬义词用在贬义语境。如“不刊之论”是褒义词,指“好得不能改动的言论”,就不能说,“这篇文章糟糕透顶,真是不刊之论”;“侧目而视”是贬义词,指“斜着眼睛看,对人又畏惧又愤恨”,不能说,“大家对他非常敬佩,常常侧目而视”。
第三种情况,表意程度恰当。表意程度高低要与相应的情景一致。如,“排山倒海”是一个描绘力量、气势非常大的词语,不能用于力量、气势很弱的情景,比如“小鸡们以排山倒海之势飞过水沟”。
第四种情况,语体色彩恰当。该通俗的时候用俗语,该典雅的时候用书面语,公文用公文语体,文学作品用文学语言。如,“妈咪”是小孩口语用词,不能用于中老年人称呼老母亲的时候。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情况高考病句试题基本不考,只是写文章注意就行了。
下面看一个实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卢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