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
发散性思维与作文教学
本文针对高中学生写作遇到困惑的现象,根据发散性思维学说的特征,从模仿入手,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在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发散的习惯;迁移训练三个环节介绍了发散性思维与作文教学的一些做法。这一做法,经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让学生解除了困惑,获得了写作的愉悦。
一、题的提出
带过几届高三,在备考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怕写作文,有些学生皱眉蹙额,搜索枯肠,仍是思路不畅,笔下艰涩,盯着话题不知怎写,或者千人一文,如结构的模式化,语言的成品化,材料的通用化,来来去去都是那么几个人的事例,文章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无东西可写。起先以为现在的学生不爱读书看报,写作素材贫乏,所以无话可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曾采取过记忆一定数量例子、名言的措施,虽有效果,但不大。经过理论学习和深入探究发现: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很多都属于思维方面的,可以说是因为学生的思路过于狭窄,思维混乱造成的。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注重系统的思维训练,从而使写作这一思维性很强的科学,脱离了思维的规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发散性思维过程中,发掘潜能,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显得特别重要。
二、理论依据
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说的创立者,美国著名的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指向,在头脑里呈散发型。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性,因此很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所以说,发散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发散性思维有三个层次: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反映了速度,是较低层次的发散特征。变通性反映了灵活,是较高层次的发散特征,它使发散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表现的是发散的“类别”指标。独特性是最高层次的发散特征,它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新观念,表现为发散的“新异”“独到”指标。不仅代表了发散性思维的最高水平,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根据变通性的原理,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尝试。
三、具体做法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学会对同一问题、同一素材、同一题目、同一体裁的不同处理,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立意、构思,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发散思维方法教学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从模仿入手,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
为了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我先把两种多向思维法的模式介绍给学生(见图1、图2):
告诉他们图1表示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图2表示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S 表示要认识的事物或作文的话题,A1、A2、A3、A4等表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位的思维结果,由一点向四方发散,幅度大、视角广,便于选择、便于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