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法,放飞心灵——语文课堂阅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9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5/28 10:14:0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470字。
  改变教法   放飞心灵
  ——语文课堂阅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秀洲区新塍镇洛东中学      山雪英
  “21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当今时代的中国教育界,最时髦的词语,首推“创新教育”,早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普鲁塔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论语》中说:“君子不器也。”语文教学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袭着一种“讲解——接受”,即“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灌输知识的“满堂灌”的教学传统格局,忽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主动参与、实践、探索;重视复习巩固,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老一套的教学八股,机械的课堂操作,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甚至麻木,课堂无法焕发生命的活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打破目前的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特征的课堂形式,最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突破模式,坚持教法的不断更新。著名教授叶谰曾经尖锐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均为文质优美的名篇。凝练而流畅的语言,缜密而精巧的构思,尤其是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悟,都会使人在阅读中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得到美的享受,得到思维的启迪,得到情感的陶冶。中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可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只强调语文工具,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枝枝节节,支离破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不见了,吸引人、凝聚人、感人肺腑的情感被肢解了,留下的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这样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他们感受不到艺术的享受,仅仅是死记硬背。读,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遏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语文阅读课 教师一定要改变教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去读去想。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吹氧。
  一、在活动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美国华盛顿图书馆上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创新教育强调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训练,促使知识的内化,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语文阅读课中可采用扮演角色、画图等方法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创新思维的效果。对于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文体,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暮春》、《龙宫索宝》、《变色龙》等,可让学生扮演角色。课前布置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认识理解人物的感情,揣摩语言特点、心理活动、动作等,制作小道具,并可加以适当的改编以突出人物个性。课堂上教师创造宽松、宽容的气氛,营造有利于学生进入角色的情景。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后在利用分析、评议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及意义的理解,且经过表演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个性特长得到了发挥。德国教育家海因里希教授认为:“人对知识的吸收,如果仅是听和看的话,加起来只能吸收50%,动手的话则能吸收90%。课文中的插图都是画家根据课文内容创造出来的,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为培养21世纪具有创造才能的开拓型人才,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用让学生画简笔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