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ppt199
- 资源简介:
共18张。附带教案和flash素材。《故都的秋》教案
珠海市第一中学 王焕胜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了解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颠沛流离,陆游还是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所以杨万里也会热情赞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秋天呢?秋天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请同学们结合描写“秋”的诗文,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谈得很好!有感受有例证。而我要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读到的秋景不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世界。
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他们或描写悲秋的萧瑟凄凉,或刻画金秋的绚丽斑斓。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笔下,秋景如何,秋意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去领略故都的秋味。
作者介绍
(我们先来了解著名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文学。”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
郁达夫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大多带有感伤色彩。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
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的秋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本文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并体会,这些画面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阅读五幅秋景图,领会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学生探讨、归纳小标题,剖析景象和感情间的关系)
(一)清晨静观 碧空驯鸽,牵牛秋草
景象:看得到……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驯鸽的飞声 (境的清净)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心的宁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 (境的悲凉)
感情: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隐逸中饱含着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感受到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二)落蕊轻扫 落蕊秋意,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