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方案解读
- 资源简介:
- 约8720字。08年高考语文解读
总的精神
• 命题原则:
• 能力立意,文中有变,文中有新。
• 内容要求:
• 更加注重基础性;
• 突出综合性;
• 把握时代性;
• 反映地方性。
这个阶段的建议
• 在前面感性复习、积淀的基础上,实现理性升华:
• 明了命题规律,掌握应对策略;
• 规范应对思维,熟练答题技巧;
• 提高答题的敏度、准度、速度。
例如科学文阅读
1、了解命题规律,训练应对思路
☆写说明文,一般总要先交代“说明的”是什么;读说明文,首先要明了作者“说明的”是什么;因此命题者,也总是从明确“说明对象”入手命题。问法有(天津5、8两题):
(1)直接问定义
(2)问概念内涵
(3)问对说明对象表述或理解
应对思路
• 第一,明确解释概念的语言形式:什么是什么,即逻辑的定义、语法的判断句形式:
• 被定义项(主语)+ 是 + 种差(定语)+ 属概念(宾语)
• 干扰手法:①改变被定义项,②无“是”字,③属概念不恰当,④或扩或缩在种差上做手脚。
• 第二,辨析选项是否符合这个语言形式,排除不符合语言形式(即构不成“什么是什么”)的项
• 前三难度较小,第④ 难度大。
• 第三,若各选项都符合上述语言形式,那么,还要参照原文仔细对照个选项的种差(即定语部分),既不可扩大(无中生有、牵强转移),又不可缩小(以偏代全、取豆丢瓜)。
• 有的种项有三四种,例如“污染”就可分水污染、光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每个种项还可再细分,如光污染,还可分强光、彩光等;那么种差就会较复杂,就需要找出能概括它们共性的“最小公倍”作为判断的标准。
• 这种题型难度大。
• 例1:
•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内涵表述不正确的一项(07年12区县5题)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能代表民族文化认同,且濒于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 B、“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是一种无形遗产。
• C、“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等文化表现形式。
• D、“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故而急需保护。
• 答案:D
• 解析:通过语言形式即可作出判断。ABC三项,都具备“什么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 这是较容易的命题。
• 08拟5、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语言的特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以探索语言结构包括语音、句法、语义等的本质和规律为己任的认知科学的一个领域
B.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脑里一个复杂的相通的、抽象的计算结构为基础的知识系统。
C.是一套高度抽象、高度概括、高度形式化的复杂而丰富的知识系统。
D.是由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子系统构成的通往理解人类认知的一扇大门。
答:B
选项:B.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脑里一个复杂的、相通的、抽象的计算结构为基础的知识系统。
原文: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存在于人脑里的知识系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类语言表面上千差万别,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发音和结构,但所有语言都以一个复杂的、相通的、抽象的计算结构为基础。
解析:把两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句,说明对象是“语言”,属概念定为“知识系统”,种差是“特质”所在。这叫“同义替代法”。
选项:A.是以探索语言结构包括语音、句法、语义等的本质和规律为己任的认知科学的一个领域
原文:虽然语言学只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领域,但以探索语言结构(包括语音、句法、语义等)的本质和规律为己任的语言学研究在认知科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解析:基本与原文相同,但,说明对象是“语言学”,转移对象,答非所问。
选项:C.是一套高度抽象、高度概括、高度形式化的复杂而丰富的知识系统。
原文:普遍语法是一套高度抽象、高度概括、高度形式化的复杂而丰富的知识系统。
解析:基本是原句,说明对象是“普遍语法”,毛病与A相同。
选项:D.是由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子系统构成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