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意味空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名家评论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8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6/2 7:53:4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5220字。文本的意味空间
  阿Q:多元基因的艺术结晶
  阿Q精神与弗洛依德学说
  《阿Q正传》这部作品从它出世以来,解读的工作从未停歇。但是,对于它的含意与意义的探求,纷纭不一。过去我们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品评,这自然是可以的。因为作品许多画面,写到了未庄社会,写到了辛亥革命并且把阿Q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虫豸似的人物连结起来,自然是有道理的。鲁迅也确曾说过,希望有人能写出一部形象的民国建国史来。实际上《阿Q正传》无疑地就是一部鲜活沉痛的民国建国的形象史。文学不是历史,但是文学的形象描绘,究竟是什么;或者什么是主要的。依然众说纷纭。鲁迅曾说,他的小说主要的用心是在批判国民性。据此来说,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暴露显然是主要的了。但是今天的读者仍然认为它的主题是批判辛亥革命的;副题才是批判精神胜利法的。这自然与艺术的多义性与模糊性有关。同时也与接受者的解读有关。鲁迅说,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
  但是,如果我们感到上述的运作方法,毕竟有经国致用的学统,而对文学本体有所冲淡的话,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文学现象。按照勃兰兑斯的见解,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因此,人们也称文学为人学,把这看成是人的生命精神的体验。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指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作一种心理类型和个体来研究;也可以指有关创作过程的研究,或者指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心理类型和准则的研究;也可以包括有关文学对读者影响的研究。就此来说,《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则无疑地构成了作品的中心。然而,这种精神胜利法,我以为和弗洛依德学说,是颇有因缘的。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有些部分,是人们所难于认同的。在他看来,美的享受产生一种特别的消魂的感觉,它来自于性感的领域这点是肯定的。爱美是情感的具有一种被禁止的目的的一个完整的实例。美与吸引首先是性欲对象的特质。所以,他认为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中婴儿的神态,表现的恋母情结,便是艺术家自我恋母情结的体现。
  但是,他的潜意识学说,特别是防御机制的见解,却引发了诸多有价值的思索。在《压抑》一文中弗洛依德说,压抑的活动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且具有极度的动态性。绝不能认为压抑的过程是一次性的,其结果是永久性的,像被杀的生物是永远死亡一样。压抑需要持续的能量付出,压抑一旦停止,人们便受到伤害,我们可以设想,被压抑的观念在意识的持续压力下进行活动,要平衡这种压力必须有持续的反压力。但是,若不片面对待冲动,此冲动的形态也许是千差万别的。这里压抑、反抗力与冲动形态的千差万别,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关键词。这种心理特征也成为通向阿Q精神的重要通道。阿Q的反压抑或者称之为反抗的心态,是为解读者所公认的。但是,他的反压抑,时时、处处是在压抑的制约下进行的。因此,在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中,难于寻求到正常的通道,人格与心态,在这个过程中也因之而被扭曲变形,于是冲动的形态在扭曲中便形成一种防御机制,一种自然力。反抗(反压抑)--防御,这时成为他的心理内核。所以精神胜利法,才应运而生。比如,他的癞疮疤,自然是一个短处。但是在人们以此相讥时,阿Q不免怒目而视,不免从口里还以你还不配!与人相搏的结果,同样如此,对于强者来说,他的瘦骨伶仃的躯体,自然不能取胜;对于一向被称为弱者的小D,有时也只能来去之间,造成龙虎斗。所以儿子打老子、妈妈的终于成为他的座右铭。这种心理的隐蔽,精神的慰安,成为他的存活的哲学。
  这种防御机制,研究者认为这是人受到挫折后因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丧失以及失败感和罪恶感的增加而产生的焦虑,为消除焦虑,使心理上这种紧张和不安情绪趋于平衡,便产生了自我防御的措施,即自我防御的机制。这具体表现为:
  1、文饰作用:即曲解事实,自我解嘲。
  2、升华作用:把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化为高尚的举动。如弗洛依德认为达•芬奇之酷爱科学,是他少时好色的目的不能达到而转化为高尚化的表现。
  3、补偿作用:即转移目标,另寻发展,以求得补偿。
  4、投射作用:即把一种坏的事物,排除自身之外并加诸于别人身上的心理行为。
  5、同一作用:把自己的行为与一类现象取得同一从而视之为当然的心理行为。
  6、反向作用:如自卑感很深,恐怕被人发现,于是时时炫耀自己。
  7、压抑作用:弗洛依德认为,一种强烈的动机在受压抑后转入潜意识,将来总有一天会通过别的途径爆发出来,就如罗马诗人维吉尔所说: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庭,我将下震地狱。阿Q的防御机制,自然是混混沌沌的,或者有若干的妈妈的成分,但是它的经由压抑而人格被扭曲的诸多特征是有增无减的。他的求得补偿的心态时时造成反向作用文饰作用,是应该得到认定的。正是如此,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才会更加丰富,也更加模糊起来。好多被遮蔽的心理因素,还有待破译与解读。
  问题在于,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是否已经接受到弗洛依德的学说呢这又是从作家的心理视角来追踪文学现象了。也许我们会记起,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关于《不周山》(《补天》)创作的话。他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德说,来解释创造一一人和文学一一的缘起。不过这已经是1922年的事了。《不周山》最初刊行于《晨报四周年纪念增刊》上。相比之下,《阿Q正传》的出世是在1921年的12月,陆续发表在《晨报副刊》的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不过,弗洛依德对鲁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还是比较早的。从史料中可见,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的过程中,已经从他所喜爱的作者森鸥外的小说《沉默的塔》中,零星地吸收了有关艺术是从上面的思量,进到那躲在低下的冲动里去的陛欲的冲动学说。鲁迅对《沉默的塔》的翻译是在1921年的1 1月,译文刊于21至24 日的《晨报副刊》上。这之前,在1921年9月17日致周作人的信中,也曾提及关于《沉默的塔》的翻译的事。就此可见,鲁迅在《阿Q正传》的创作过程中,关于弗洛依德的思想是有所触及的。稍后在翻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时,鲁迅对弗洛依德的思想,则了解得更为清楚。1924年11月2413,在他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