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90字。
正确使用熟语的备考指津
江西省永丰中学周智
熟语是2004年考试大纲的新增考点。2004年以前该考点绝大部分是考查成语。2004年以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的成语。(2008年全国19套试卷中仅有重庆卷和四川卷分别考查俗语“八字还没有一撇”和“另起炉灶”。)所以我们复习的重心应放在成语上。
正确使用熟语意味着能准确理解熟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并能够正确运用。在高考中,熟语的考查题型往往为三种:一是判断句子中加点熟语运用的正确与否(2008年高考有11份试卷是这种题型),二是选用近义熟语填空(2008年江西和天津卷),三是加点的熟语能否用括号里的成语替代(2008年浙江卷)。使用正误辨析题选择题占大部分,而又以选出运用正确的偏多。由于考试时是将熟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考查我们的学生运用熟语的能力,而且往往将熟语运用正误选项杂陈,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结合语境辨析熟语运用的能力。一般说来说辨析成语运用得当与否,我们可以从一下八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 熟语的运用是否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望文生义,即指只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有些成语是来自典故,其意思与字面意思大相径庭,若从字面理解往往会贻笑大方,而这又往往是学生或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失误。这是我们在判断熟语运用是否正确时要首先考虑的,特别是我们不大熟悉的成语。
例如.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2008年辽宁卷)
“口耳相传”这个成语出自于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其意思是“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这里明显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熟语的使用是否有褒贬不当的失误。
成语的感情色彩是褒贬分明的,如“刮目相看”和“侧目而视”,一褒一贬感情鲜明,一不小心就会使用不当。在考试中命题者就往往运用这种失误来考查学生对熟语的使用能力。因此我们在辨析时,对于感情色彩浓重的熟语,首先要考虑其色彩是否正确。
例如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踌躇满志、自鸣得意)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2008年江西卷)
“踌躇满志”和“自鸣得意”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区别,“自鸣得意”是贬义词,放在此处肯定没有“踌躇满志”恰当。
三、 熟语与陈述的对象搭配是否得当。
一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了这种关系,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的规则,比如主谓不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为此,我们在辨析熟语运用是否得当时要考虑熟语是否和陈述对象搭配。
例如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2008安徽卷)
行云流水”出自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意思是“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后多比喻自然不拘束(多指文章、歌唱等),并不是指速度快。所以它不能和时间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