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40字。
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应对策略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如:
2007年山东卷: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答案:作者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是因为泥泞带给“我”童年的美好回忆,给以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勇气,让人记住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绝大部分的话语都出现在文中)
2、立足文本,带入自我。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作少量的、适当的个人解读。
如2007年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不是人为制造的;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和屈辱,没有必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回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
这是从文本中得出的个人的理解,所以个人理解也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3、顺藤摸瓜,由内到外。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含的心理的“瓜”。如2006全国卷Ⅱ第17题: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
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牛汉《绵绵土》)
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