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90字。
追寻真实的阅读──《最后一课》教学案例与点评
执教:浙江省绍兴市文澜中学赵卓青
点评:浙江省绍兴市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沈江峰
一、引言与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是同类小说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少的遗憾,总觉得学生一直在文本外打转,虽然也能说出小说的主题等等,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似乎是由于时代关系,或者生活经历的原因,他们无法真正走进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的世界。
这样一篇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的文章,教师需不需要使用一些教学策略?该使用哪些策略呢?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最后一课》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什么障碍,情节流畅,内容明了,情感炽烈。只要了解小说背景并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要理解它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让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于是,我收集了一些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类似的背景材料。我想,第一课时先介绍故事背景,并补充相近例子和学生交流,课堂一开始就营造背景气氛便于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再去发现。整堂课以“激情──阅读──发现”为主线,应该会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过程
3月1日,初一(6)班,上午第一节。
师生问好后,我开始做进入文本的铺垫──介绍背景、唤起体验。于是我开始谈都德,谈普法战争,谈《最后一课》的姊妹篇《柏林之围》,然后我又满怀激情的谈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这个民族所受到的蹂躏和屈辱,谈到南京大屠杀中的近藤支队……我觉得自己的情绪已经高涨,觉得学生也很有感触。于是我适时收口,对学生说: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阅读《最后一课》。大约过了十分钟,我问:阅读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本来以为学生会水到渠成地说出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但让我失望的一幕出现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说话。很多人都看着我的脸,似乎在揣摩我的心思;有几个在下面偷偷地交流着;有几个轻轻地说出:“难受?”另外有人连忙否定,说:肯定不对,应该和中国有关吧。课在尴尬中进行着,虽然主题和大意都说的不错,但我总觉得他们在猜测我的心思和理性分析中小心翼翼的阅读。没有激情,没有感觉,甚至连起码的交流感也没有。一切就像机械的操纵,一问一答,顺利得有点麻木。
这堂课学生学的被动压抑,我也懊恼不已,为什么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