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160字。
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授课人 温屿
课题 正确使用实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能够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实词
教学
重点 1、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方法;2、积累常用易错同义词、近义词.
教学
难点 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一.导入新课
正确使用词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正确选用词语。
汉语的词语十分丰富,从语形式看,有单音词、多音词;从词的构成看,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从词的意义看,有单义词和多义词;还有同义词和反义词;从语汇包含的成分看,有通用词语、文言词语、方言词语和外来词语等。要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意思,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怎样选用词语呢?
二.知识链接
⒈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表述为“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D级。高考对于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上。近义词的辨析是重点也是难点。
词语包括一般实词、虚词和成语。从考试的角度看,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于常用实词(包括成语)和常用虚词的使用能力。
⒉能力要求
A、能正确理解词义。
B、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使用是否正确。
C、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⒊命题趋势预测
本考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词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具体题型有三种:
①用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近义词(包括近音近义词)的使用能力。
②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选择常用词语使用得正确与否。
③用选择题的形式判断常用词语解释得正确与否。
所选词语:多为生活中常见,但又易忽视的词语。考查的是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所选词语:多为生活中常见,但又易忽视的词语。考查的是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二.知识链接
⒈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表述为“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D级。高考对于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上。近义词的辨析是重点也是难点。
词语包括一般实词、虚词和成语。从考试的角度看,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于常用实词(包括成语)和常用虚词的使用能力。
⒉能力要求
A、能正确理解词义。
B、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使用是否正确。
C、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2007年高考18套试卷全景透视
透视高考语文试卷,可以科学导航复习备考工作。2007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的考查整体情况如下:
⒈题量、题型及分值。
18套卷中有16套卷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只有上海卷、福建卷没有设题考查。16套设题考查的试卷中只有重庆卷命制了1题填空题,分值为5分;其余均为单项选择题,分值均为3分。详尽情况如下表:
⒉设题方式。
16套设题考查的试卷中,1道试题专门考查1个考点的有12份试卷,1道试题混合考查几个考点的有11份试卷,比例约为1:1。详尽情况如下表:
⒊规律探究。
1、考查语料——注重鲜活。语料点击了丛飞、姚明、禁毒、网络歌曲、《哈利•波特》、绿色旅游、松花江污染等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给考生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2、考查权重——注重成语。16套设题考查的试卷中,有15套考查了成语,以下依次是实词(9)、虚词(7)、俗语(3),成语的必考地位非常明显。
3、考查要求——注重辨析。词语考点的考查包括“辨析使用正误”和“填写”两个层面的要求,但16套卷中“辨析”和“填空”两类试题的考查比例为22:1,“辨析”为主流题型。
四.误区点窍:
一般地说,考生对于词语使用题的失误原因有四:
1.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内涵
高考所考到的词语一般是那些似曾相识,但又常常用错的词语,如果只凭对该词语的感性认识,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揣摩与辨析具意义和用法,就难免牵强附会,失之偏颇。
2.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外延
汉语的词语多义性强,色彩丰富,同一个词语,使用的场合或对象不同,其表达效果就会迴异。如果不能仔细审查词语的使用对象、色彩、程度以及语法功能等,就容易把词语用错。
3、词汇贫乏,只凭语感答题:
有些考生平口重理轻文,懒于读书,或者即使读书,也是心不在焉,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