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40字。
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刘刚
在新课改实施不是很到位的学校,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综合性学习要么不上,要么蜻蜓点水式一带而过,要么老师做要求式布置后,究竟花落谁家,几人问津,便不得而知了,要么搞成班会课或活动课,至于姓甚名谁,不做推究;在练习考试中,学生一遇到诸如设计活动方案、拟定宣传语、寻访探究等题目,便觉囊中羞涩,下笔无助了。老师呢,只依照参考答案略作发挥,此事了之。周而复始,年年如是。
基于此,我们应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思考。
一.吃透《课标》要求,思想高度重视
在教材体系中,综合性学习通常是编排在相关单元课文之后。我们教师也就大多认为它是“附”在相关单元课文之后,正是对这个“附”字的理解,才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实践的丧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
在《课标》的每个部分都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三、教学建议”和“四、评价建议”中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第五方面作了专门的阐述。可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时候,应该深入钻研《大纲》和《课标》,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以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是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二.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全员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由于学生可能对所要进行的综合性学习的意义缺少充分的认识,这就会影响到参加活动的热情,也必然会影响到活动的效果,达不到“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受益”的目的,参与的全员性一旦打了折扣,综合性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环节上要多做准备。我在布置“亲近家乡民俗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是这样做的:“入乡随俗”这句话是对已经沉淀下来的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尊重。我不是本地人,为了避免“入乡却不随俗”的尴尬,请同学们给我介绍介绍你们当地的民俗文化……我对婚俗葬礼比较感兴趣,谁能讲给我听听……如果我去你们家做客,按当地习俗会怎样招待我呢……同学们的发言显得支离破碎,甚至于一知半解,一时尴尬至极。我又说了些事先在网上找到的当地民俗,这令这些“当地人”对我这个“外地人”刮目相看了。然后我补充道:“作为一名全国文化名县出身的你在与外地同龄人的交流中,他人对他们的家乡民俗文化如数家珍,你却无言以对,你的内心该是如何滋味呢……”在座人等,有人沉思不语,有人略微颔首,有人眼巴巴的看我……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亲近家乡民俗文化”!当是时,可谓:群情激奋,一呼百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