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50字。
作文教学可以这样教
————作文教学几个有效的做法
暑假里,一个在大学读书的表妹问我为什么不找学生补课,接着又说她给学生补作文是小菜一碟,保管学生作文水平得到提高。我就问她是什么诀窍,她说就是让学生找一篇范文仿写,如果学生能将一篇写猫的文章成功的仿写成一篇写狗的文章,那她写作文就不怕了。她还说她开始写作文就是这样,而且作文写得不错。这我是知道的。我一直对作文教学感到头疼,听她这样说,我马上想到有一种作文构思法叫换元构思法,这两种方法比较相似,也较简单,我何不试试呢?于是从开学初,我就每周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作文,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学的操作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主要尝试了这样几个做法:
一、换元构思法 语言表达的一般思维过程是:阅读――感悟――识记――情境碰撞――仿制――创造。在这个环节里,“情境碰撞”指所识记内容与眼前想要表达的内容发生碰撞,从而进行摹仿。摹仿过程中,只是把个别词语进行了替换而已。我们把这种植根于“情境碰撞”的写法摹仿、元素替换、观点的创新构思方法叫做换元构思法。当然,换元构思法决不是对已有作品的简单摹仿,而是在摹仿过程中的创新发展,别出一格。
换元构思法有三种模式 (1)整体换元。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构思方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给他们读了两篇文章。《伊索寓言》里的一篇《狼和鹭鸶》,一篇用了换元法,把狼换为狐狸,把鹭鸶换为鸡的《狐狸和鸡》,学生听后觉得太简单。当然,我对他们要求不能只换几个词语,要用创新意识将换元法反映到作文中去。我又给他们读了一篇考场作文《孔雀东南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于是我让他们找一篇自己最熟悉的课文,模仿它的构思写一篇作文,全班学生都能当堂完成,且不乏佳作。它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又用了一段时间做巩固训练,不少学生能较熟练运用这种方法了。使用这种方法作文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章法。(2)表达换元。表达方式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些优秀的文章一般都具备高超的表达方式,这就为我们的借鉴提供了基础。换元思维的第二个层次是表达换元,它的思维过程是依靠我们的阅读判断,寻找主题大体相同的表达内容,把前者的表达移植到我们想表达的内容上。这是一种高级的换元构思方法。在指导时,我也给学生读了两篇文章,一篇借助武侠俗语来完成文本模式和内容表达换元的《初三对决》,一篇仿张晓风《敬畏生命》写成的《拥有现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种表达换元已不是简单的文本模式的换元,而是在此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容。在生活中我们会读到许多名家的作品,这些名家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而且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读者接受,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学习这种方式,运用这种方式。这后的一段时间内,我要求学生训练这种方法,直到大部分学生会用为止。表达换元法在写作借鉴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一种成熟的表达方式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可能是某个作家一生的心血结晶,也可能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结果。面对这些现成的成果,作为初学写作的我们为何不去利用呢?事实上,不光是初学写作的人应该如此,就是作家也应该不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所以,我们喜欢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表达方式可以借鉴,周国平、毕淑敏等人的生活散文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借鉴,我们喜欢的所有漂亮的表达方式都可以借鉴。(3)换元出新。所谓“换元出新”即是将前人的表述稍加修改,换掉其中一些项,成为一个新鲜的观点。它依赖于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要求一个人要独具慧眼。这种方法有点难度,我对学生没做过多的要求。
换元构思法,重点训练的是学生作文章法的问题。当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种构思法,他就有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篇章,也就有了灵活多变而又规范的章法。
二、让课内素材为作文服务 如果说换元法解决的是章法的问题,那么这时我们要解决的则是材料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米”在哪里呢?翻开文、史、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奥妙无穷的画卷;揣摩数理化,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是一组组奇妙的数字、一个个有趣的实验、一条条科学的规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素材。事实上,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材料,可以使文章深刻透彻,生动形象。于是我借近几年的考场作文为例,帮助学生理解。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课文素材。例如99年的高考作文是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内容,写一篇文章。有这样一个片断:
假如我成为实验者,一定要先移植古人的记忆。因为我向往古代陶渊明的闲适,陶醉李清照的温婉,更欣赏苏、辛的豪放,我渴望了解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可是记忆移植之后,我惊呆了。原来官场黑暗造成陶渊明的隐居,国破家亡才使李煜吟唱,南北无休止的战乱是李清照凄婉的寄托,而苏、辛的记忆更多的是无力救国的悲叹!
在这个语段中,先后运用了陶渊明、李清照、苏轼、辛弃疾、李煜这些我们教材中出现过的诗人,并且结合他们的诗风来揭示他们所处的那个官场黑暗、战乱频仍、国破家亡的悲惨时代,从而使得语段内容充实,有血有肉。当然,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出自语文课本的,有出自历史教材的和政治教材的。我给学生阅读大量的范例,让学生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然后指导学生在内容上分类整理,在形式上模仿训练,并且多角度地运用材料。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