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20字。
容易造成语义重复的成语
1. 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2. 难言之隐:隐,隐情。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难以说出口的隐情。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3. 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泛指一场美梦。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4. 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不足。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5. 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形容惶恐不安。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6. 遍体鳞伤:遍,全部。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像鱼鳞一样密。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7. 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
8. 接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9. 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乐道,乐于谈论。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10.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11. 责无旁贷:责,责任。贷,推卸。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不能用作“无旁贷的责任”12. 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沼泥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地。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13. 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14. 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15. 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16.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17. 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毫无惭愧之处。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18. 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19. 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20. 众所周知:周,普遍、全。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都知的”。21. 妄自菲薄:妄,不实在,过分的。菲薄,轻视,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你自己”。22. 不虞之誉:虞,预料。出乎意料的称赞。不能用作“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23. 日理万机:理,处理,机也作“几”事务。一天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不能用作“每天都要日理万机。”24. 无地自容:容,容下。没有地方可以藏身。也指处境窘迫,无栖身之处。25.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明白,觉醒。一下子忽然明白过来。不能用作“我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26. 任重道远:任,负担。负担沉重,路程遥远。比喻既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责任,又必须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不能用作“任重道远的责任。”27. 眼花缭乱:缭,亦作“撩”纷乱。看到纷繁复杂或光彩耀眼的事物而感到迷乱。不能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28. 破天荒:天荒,从未开垦过的土地。比喻从未有过,第一次。不能用作“破天荒的第一次”。29. 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势头并未停止。不能用作“正~”30.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梵语指一切生物。原为佛教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用以指一大群普普通通的人。不能用作“众多的~”31. 耿耿于怀:耿耿,心里有事,很不安宁的样子。心里老是想着,不能忘怀。不能用作“心里一直~”32. 感激涕零:涕,泪,零,落。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形容非常感激。不能用作“~得流下了眼泪”。33. 历历在目:历历,一个一个清楚分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能用作“往事~地出现在眼前”。34. 刻骨铭心:铭,镂刻,记载。镂刻在骨头上或心里。比喻感受深刻,永不忘记。不能用作“令人难忘的教训~”。
常见成语误用类型
1、有些成语,若按字面意义去理解,则会跟它的实际意义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如:
不赞一词,若把它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扬的话”,则跟它的正确意义“指文章写得好,不能再加一词一句”(赞:改动)(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大相径庭了。又如:危言危行,它的正确含义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端正,正直)(语出《论语•宪问》),其中的“危”,容易误解为“危险”。如果只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地理解,特别容易使人“误入歧途”。汉语中类似的成语还有不少,如: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目无全牛、不刊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涣然冰释、细大不捐、火中取栗、不可理喻、从长计议、登堂入室、不足为训、文不加点、一文不名、不绝如缕、功高不赏、高山流水、江河日下
2、界限不清的常见成语还有:登堂入室、祸起萧墙、相濡以沫(限于困境)、天伦之乐(限于家人)、反戈一击(限于同伙内部)等。
3、不少成语很容易辨别其感情色彩,如“光明磊落、德高望重”,一看便知是褒义成语,而“狼心狗肺、害群之马”等则一看便知是贬义成语。但也有些成语,看似贬义,实则为褒义;有些则看似褒义或中性,实则为贬义。命题者有时就利用这些成语的表象来迷惑考生。如2004年北京卷“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中的“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比喻名声在一时广为传扬。噪:传扬),还有2005年北京卷“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了12年之久”中的“惨淡经营”(比喻作画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精心布局,或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也形容苦心规划,开拓并从事某项事业。惨淡:费尽心力),相当多的考生就把这两个褒义词当作贬义词来看待:而2004年广东卷“弹冠相庆”贬义褒用的设误也让不少考生栽了跟头。类似应关注的成语还有:
神机妙算、三姑六婆、有头有脸、有口无心、狐死首丘、雨后春笋、集腋成裘、无所不为、半斤八两、大而无当、明哲保身、始作俑者、好好先生、如丧考妣、别有用心、道貌岸然、巧言令色、好为人师、巧舌如簧、改头换面、处心积虑、一团和气、评头论足,等等。
表谦、敬意义的常用成语还有: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敬谢不敏(比喻因为不聪明无才能,恭敬地表示谢绝),一得之见(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意见),班门弄斧(比喻在内行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常用作对别人提出某种要求时而说的客套话),等等。用于尊重他人的,如:鼎力相助(用于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时),蓬荜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高抬贵手(恳请别人原谅或饶恕),卓尔不群(用于称赞别人非常优秀,超出常人,与众不同),大笔如椽、敝帚自珍、恭敬不如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