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
语文老师应重视课外阅读的人文导向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中学 mkfg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和审美情趣,才能“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与课内阅读相比,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课外阅读仿佛是一片五彩缤纷的辽阔原野,每个学生都喜欢徜徉其中,但辽阔的原野有鲜花绿树,也有毒菇腐木,课外读物有精华,也有糟粕。如果不加选择地、随意地阅读这些作品,不进行正确的引导,笔者认为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有很大的危害。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高效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一、引导学生好读书。
课外阅读重要,重视课外阅读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但如果把读书作为应试的手段,仅为了扩大阅读量,提高答题技巧,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一定会大打折扣,从心理上拒绝甚至排斥课外阅读。所以,我们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笔者从以下两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一是从理性上了解阅读的功能和价值。阅读对一个学生来说,至少有四方面的作用。(1)使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开心处开怀大笑,伤心处黯然神伤,激奋处拍案而起……(2)使人获得新知。据专家测定,一个人约80%的知识靠阅读获得,只有约20%的知识是靠亲身实践得来的。吕叔湘老师曾经现身说法:“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有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3)陶冶情操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它可以使人行为得体,谈吐高雅。同时阅读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4)提高说和写的能力。读与说、写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读的升华,并又反过来影响读。好多学生说的、写的干瘪瘪,毫无文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小,肚子里没货。只有做到“厚积”,才有可能“薄发”。
二是从感性上去体会阅读的好处。可以通过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演讲活动,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等。知识竞赛中参赛双方学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拉拉队则群情激昂;故事会时,台上声情并茂,台下鸦雀无声;课本剧表演中学生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时喜时怒,时乐时悲;读书笔记展评时,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别人的欣赏与肯定时,则是豪情满怀,激动万分。这些活动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倍增,使他们由不愿意读书到如饥似渴地读书,由不愿意动笔到情不自禁地创作,由不善言谈到滔滔不绝地讲述,由不愿意参与到按捺不住地表演。这些变化都源于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培养。
笔者曾经布置过一份语文暑假作业——主编一本自己心爱的杂志,篇数20篇。这份作业不同以往,实践证明好处巨大:一、激活了学生们阅读的兴趣。这份不一样的作业,开启了他们的读书情结,激活了他们读书的欲望,在不知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