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 资源简介:
- 约6620字。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葛兆光教授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个历史学家怎样理解孔子的理想和他的那个时代。
最近这些年有人提出来,在中国开始逐渐富强的时候,应该在世界上重新恢复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声音”,所以,好像是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和孔子越来越走红,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尊孔读经”。从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这现象好像有一点点诡异,也不怎么合适。
最近还有人颁布了孔子的标准像,这很有趣。其实,古代没有照相机,也没有留下孔子活着的时候的画像,孔子哪儿来的标准像呀,这里有一些古代各种各样的孔子画像,有传说唐代吴道子画的,有宋代画家画的,有比较丰满的,也有很威严的,到底哪一个是真孔子呢?有一句话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孔子也是一个不断被解释、不断被重新描绘的人,唐代的人、宋代的人、明代的人选择的孔子,一直到五四时代鞭挞的那个孔子,其实未必是一个孔子。所以,作为一个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思想史的学者,就要从尽可能接近历史的角度,来看看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里,我首先用了一个尼采式的标题,叫做———
瞧,那个人是孔子!
一个社会如果不是有剧烈的动荡的话,绅士风度和贵族传统是有意义的。实际上说到底,它就是一种教养,文明是跟教养相关的。可是今天,我们还有多少绅士的教养和风度呢?
今天我们要了解孔子,主要靠《论语》,除了《论语》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礼记》和《史记》的《孔子世家》以及《仲尼弟子列传》。
那么,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说,孔子是一个具有很高的贵族修养的人。《论语》第十篇叫做《乡党》,它里面说到孔子的种种举止行为,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人,他对人的态度是很谦恭的,做人的行为是很严肃的,日常是很讲究教养的,给人的印象是,这个人很有绅士风度,而且他也非常强调这种绅士风度,这种绅士风度,在那个时代,就是一种贵族传统的教养。我想,如果我们剥离那个时代背景来看,其实就是讲究教养、讲究分寸,而教养和分寸———我请大家务必注意———就是文明。
文明和文化是有区别的,按照一个德国学者伊里亚斯的说法,文化是与生俱来的一些民族习惯,是风俗习惯,而文明是一个可以进化的,是一些跟教养相关的规则。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而文明使各个民族变得越来越一样。全球化这个现象,一方面我们会说,它的背后有资本掠夺,有西方霸权,有全球资本的控制,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说,它也使得大家都不得不进入一种规则一个秩序来生活。所以,文明和文化之间是有分歧的,一个民族它既要保持自己文化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但是同时它又要进入一个大家普遍遵循的秩序和规则。在这一点上,孔子就是代表了那个时代希望重建一个秩序社会的理想,或者说,他是希望大家遵守一种普遍文明规则来生活的人。他一辈子提倡的所谓的“礼”,其实就是“文明”。所以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没有办法做人,因为做人不可能随心所欲,像动物一样,做人就是要在一个群体社会里面,遵守一种文明的规则来生活。
他本人也是这种教养和秩序的实践者,我们来看孔子本人的生活方式。据说,他私下里穿的衣服,不用红色和紫色;夏天如果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