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230字。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诗歌的鉴赏是人们在阅读诗歌时,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评价,是对诗歌的一种感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认识活动,是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
在诗歌鉴赏中,或是对其内容的理解,或是对其意境的体验,或是对其艺术表现方法的分析,或是对其风格的鉴赏,这都与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抓住诗的主旨诗人的感情,有助于对诗歌材料的理解,有助于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分析,有助于体会理解其意境与风格。诗歌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又都是为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意义服务的,因此,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各种表现方法的分析,也有助于感知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义,有助于感知诗歌的意境和风格。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诗歌的阅读鉴赏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思考。
(一)感知情感
一、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的整体含义
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感知把握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整体含义非常重要。阅读时要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及诗歌整体意义的字句,或能体现诗人情感及诗歌整体意义的形象,如人以及人的行动,物以及物的特征,借助联想和想象,以此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意义,并对整首诗要有一个整体认知,认知其情感,认知其意义,认知其境界。诗歌的赏析都不能违背整首诗的意境。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在诗歌鉴赏中如何感知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整体意义。
1、抓住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及诗歌整体意义的字句。
例1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诗题说明人“望”心“怅”;首句“孤云”和“归鸟”相对;第二联两句“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既已明其旨,——我们由此可以对整首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
诗表现了一个孤寂游子的思乡之情。
例2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首句宣室“求贤”,目的既明,“贾生”有“才”,目标已现。“可怜”意转失望,结果是“不问苍生问鬼神”。由此我们对整首诗的内容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
叹婉英雄无用武之地;统治者对人才不过如此。
例3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题“望月”而“怀远”,主旨隐约可见;古人常以“明月”寄相思之情,首联相思之情浓盈;颔联“情人”已明“相思”对象;尾联“佳期”乃“梦”,因此,诗意已明:
即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在月下对情人的缱绻情思。
例4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题“游子吟”乃游子之歌;“游子”与首句“慈母”,已言明母之爱与子之情浓深;前四句中写了慈母行动“手中线”“密密缝”与心理“意恐迟迟归”,是游子对慈母高尚之情的讴歌;结尾两句所言“寸草”与“春晖”显然分别所指“游子”和“慈母”,因此,诗意可理解为:
诗歌颂了慈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表达了游子欲归不得欲报不能的真情。
例5
四时田园杂兴一首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诗题“田园”已明所写对象是“农民”。由“采菱辛苦”、“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可感知农民的辛酸与苦难;“湖面收租”使人感知农民的辛酸与苦难的原因。由此可知:
诗表现了农民的辛酸与苦难,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无情盘剥。
例6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人常用“音书”来表达家人或友人的“书信”,音书已断,以此表明诗人盼望家乡和亲友的音信;“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关键性诗句,凸现诗人感情沉重,思想矛盾,思乡情真意切。由此,整首诗的内容就不难把握:
诗表现了诗人真切动人的思乡之情。
2、抓住能体现诗人情感及诗歌整体意义的形象,如人以及人的行动,物以及物的特征。
例7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以“人闲”、“花落”、“夜静”、“山空”的闲适恬然尽状其宁静;又以月出鸟惊而鸣于涧反衬其寂静。
因此,诗描绘了春山之夜的清幽自然而恬美。
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