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场作文制胜奇招之十二:含蓄委婉,余音绕梁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380字。
考场作文制胜奇招
第十二招 含蓄委婉 余音绕梁
重庆一中 皮坤龙 陶益普
制胜之谜
明代著名学者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就是说,一篇作文的结尾应如“清音有余,三日不绝”,给人如品香茗、如嚼橄榄之感,让人回味无穷。如江苏省南通市的中考作文《天籁——记一次蛙鸣》的结尾:“倾听,心听。欣赏,心赏。”它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道出文章“倾听”的特质——人与自然的对话与沟通。这个精练而又耐人寻味的结尾,含蓄隽永,委婉深邃,把读者引入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感悟,去遐想!
招法指要
欲言又止的含蓄委婉法,也就是留有余韵式的结尾法。在文章行将结束时,往往正是读者沉浸在情境之中、感受到寓意之时,是读者情感想象最强烈活跃的时候,这时若能给人以某种回味余地,就能收到增值效果。如鲁迅《故乡》结尾,不直接点题,用含有哲理的语言,造成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如何在结尾处有意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情景,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1.最常见的是结尾用省略号。用省略号结尾,可以促使读者去思考、回味,如中考作文《韩非子的悲哀》,是对《智子疑邻》故事的续写。文章以“邻居”韩非子被诬后去告状的经历,表现了县官、太守对其远房亲戚张大富(即宋国富人)的无原则袒护。在揭示了韩非子心中的愤怒后,结尾写道:“韩非子没有气馁,他决心继续上诉,哪怕是去告御状也要为自己讨回清白……”文中的韩非子能不能讨回清白?如果能,他是怎样讨回的?如果不能,他又会怎样面对社会?这些问题会很快地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但作者有意设疑,让读者带着期盼去纵横想象,去审视社会、内省心灵。
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文章本身要有可以给人深思、回味的内容,不能结尾时没话可写就随便来个省略号。
2.“描写景物”式结尾。在叙述故事的结尾描写场景,情景合一,以景物来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达到高潮。例如中考作文《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的结尾:“雨依旧下着,但变得温柔起来,天空明亮了许多,西方还出现了美丽的彩虹,我的心也轻松了许多。这次小小的波折我怎么能忘怀呢?”以美景衬托经过这场思想感情的雨水洗礼之后的“轻松之情”。《雨中品读》的结尾:“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3.“选择问”式结尾。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在结尾有意识地留下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让读者自己判断情节的走向。如金庸小说《雪山飞狐》结尾:“她站在雪地之中,月光之下,望着那婴儿的小衣小鞋,心中柔情万种,不禁痴了。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归来和她相会,他这一刀到底劈下去还是不劈?”一个是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