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820字。系湖南常德市一中特级教师邓传辉关于语言运用的系列资料。
高中语文语言和表达知识用表
湖南常德市一中特级教师:邓传辉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表一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比
喻
1. 比喻的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 比喻的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1同类相比。例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2表示猜度。例如: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想象。例如: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4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
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5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例如“包袱”: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这种想法太机械了。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下文明喻例句中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 比喻的种类
(1)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确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
(2)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甲成了乙。例如: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1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
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例如:
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从荷花个体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从荷花整体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
5. 比喻的作用
(1) 化平淡为生动;
(2) 化深奥为浅显;
(3) 化抽象为具体;
(4) 化冗长为简洁。
比
拟
1. 比拟的定义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 比拟的种类
(1) 拟人。例如:
○1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的怀里跳跃着。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拟物。例如:
○1 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逃。
○2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 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 比拟的作用
(1) 色彩鲜明;
(2) 描绘形象;
(3) 表意丰富。
借
代 1. 借代的定义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 借代的种类
(1) 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只有一个老娘。
(2) 具体代抽象。例如: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 专名代泛称。例如;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 表象代本性。例如: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 部分代整体。例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 结果代原因。例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7) 产地代本体。例如:
你怎么不把龙井沏上。
(8) 牌号代本体。例如:
他一天抽一盒“阿诗玛”。
3. 借代的作用
(1) 以简代繁;
(2) 以实代虚;
(3) 以奇代凡;
(4) 以事代物。
4. 运用借代的注意事项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夸
张
1. 夸张的定义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 夸张的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3. 夸张的作用
(1)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 增强联想,创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