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考生易错题诊断
有句俗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确,凡是那些善于总结他人的和自己的失败教训的人往往比别人多一些接近成功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常要求学生把他们做错的题归纳总结起来订一个错题集的原因。
每年的高考试题中总有一部分题失分率普遍较高,考生常会有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被暴露出来。发现这些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它们,无疑对新一届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重要和有价值的。为满足考生需要,《金手指》将约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对2001、2002年高考试题中的上述问题进行点评。
语文
2002年高考转眼已成过去,又到了回顾总结的时候,而每年几乎相同的程序却寄托着不一样的希望和等待。我们整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未来。毕意,高考是知识能力的综合检测,是人生的转折点。
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占了很大比例,但往往失分较多,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题型特点不了解。语文选择题是极有特点的,每个选项从内容上看可能都出自原文,但只有回答最完整、最具体、最尊重原文内容的一项才是正确的。如2002年上海卷现代文阅读第12题“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两项是”,答案为B、F。A的错误是将特称判断当作全称判断了,原文“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选项内容去掉了“我以往”三字,变成两个画种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所以错了。C的错误是将原文表述绝对化,原文“西洋画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选项中故意删去“很少”,因而造成错觉。D的错误是“以偏概全”,选项是“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要胜于晴日美”,原文并不归到这个中心,而是借绘画谈艺术,更表现对家乡的喜爱、留恋。E的错误涉及到理解能力,选项内容是“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彩感。”文中只有诗句引用,“写出了什么”需要读者自己理解,根据第一段内容,作者描绘了故乡江苏娟秀的景致在蒙上一层细雨之后,显得分外娇嫩、清新欲滴的模样,不是为突出色彩,而是强调“雨湿”的动态情致。虽然,六个答案内容都在原文出现,但一经改头换面、断章取义,便改变含义,与原文不符。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生如忽略这些小小的改变,就会“上当受骗”。
第二,审题不慎,匆忙下笔。以上海卷为例,阅读中的主观题比例逐年上升,且分数值少则3、4分,多则5、6分,学生的平均得分率往往不高。如2002年上海卷现代文阅读第15题:针对文末一句“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这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内容”应联系文章中心,谈到艺术创作要博采众长、不断追求创新。所谓“形式”是指写作表达方式,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什么手法来体现内容。答案应为:文章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使用比喻修辞,委婉表露内心想法。有些学生不知道“形式”是什么,也没有细细回想学过的课文中提及的相关概念,而随意乱答。主观表述题往往有“一题多问”现象,依次回答不会缺漏。学生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