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060字。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自然科学类阅读教案
专题要点
自然科学类文章,涵盖面很广。天地生化,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应用学科,无所不包。但是,从高考选文来说,它同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一样,前面用“一般”作限制。从文体上说,主要是选用说明性的文字。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与我们平时所学的科技说明文有所不同,高考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文字为媒介,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专题共有如下考查知识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
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在大纲地区以信息检索为主,即考查理解、分析综合、筛选与整合,而在课标地区则以信息检索与分析、概括、评价甚至探究并重。科学类文章的分类:大纲地区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课标地区分为说明类和论述类文章。考生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不要死钻材料涉及的最新科技成果(自然科学方面和社会科学方面),而是着眼于信息的检索(包括信息的定位、筛选、整合与分析、概括、评价等)。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它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知文章中的科技内容,它与我们平时所学的科技说明文有所不同,高考不是靠科技知识而是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文字为媒介,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选材上,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不乏地方特色,在题型上,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知识考查点上,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是热点,文章把握能力要求逐渐增强。
教法指引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五个步骤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科学类阅读的文章紧紧跟踪现代高科技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在选取的各领域最新、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中,尤其青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并密切关注影响人类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动态。题材陌生,信息量大,错误选项与正确选项的差别细微而隐蔽,许多同学做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准确率都非常低,心里非常着急。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辅以必要的训练,短期内就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笔者以为,要攻克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可按以下五个步骤实施:
一、读。通读全文,争取完全读懂。
在读的过程中,如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用笔勾画下来,继续阅读后面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力争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篇幅一般多在700~800字,原文可能没有题目,这给我们把握文章主旨造成一定困难;而篇幅较短,阅读量小,又相对减小了难度。做题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边读边理解,每读完一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复述”一遍,以加深认识。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一篇科技说明文一般在四段左右,把握首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
二、筛。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主要是表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最……”、“除……之外”等);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示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自然科学类文章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有的题目是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比如2006年江西卷第6题A项为“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有意义的主动发光”,而据原文所述,被动发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目前还是个谜”只是一种“或然”,并不能断定该光就是“无意义”的。该选项因混淆了“或然”与“必然”而不合文意。
三、代。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题支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题支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题支相对应的对应句(一般情况下即前面所列的关键句)。
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四、比。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题支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如果题支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题支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题支。
五、除。排除干扰项,验证答案。
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但是因为有时原文的表述不尽科学或不尽准确,很多同学在排除的时候,往往不依据原文而凭借其他方面的知识或是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