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臣》案例
- 资源简介:
约3770字。
《钦差大臣》案例
新课程改革,使广大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尽展其才,也使许多教师在改革的潮流中产生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上新课程的理念,使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突然间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有很多的不适应,也使教师有很多的不放心。教师怎么能够不教呢?认为怎么能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呢?这确实让教师困惑。随着课改的深入,新理念的渗透,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这种课改让教师从沙哑着喉咙走出教室,改变为教师满身轻松,带着微笑走出教室。这种转变不是教师完全地放手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且要求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课堂,教学生由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授《钦差大臣》这篇文章时,我的感受颇深。
一、教学设想:
为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钦差大臣》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了解戏剧的形式、种类,学习戏剧的方法。我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讨论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第三课时品味讽刺幽默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归纳写作特色。在这里我重点以第二课时为例。
二、教学设计:
我在教《钦差大臣》这篇文章时,虽然我在课堂中几乎很少说话,而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远比教师满堂灌的效果好得多。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共有五个环节:一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1、题目、作者板收。2、小黑板上的选择题:(1)哪几部作品是果戈理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熟悉作者);(2)《钦差大臣》是喜剧还是悲剧(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分类,为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做好铺垫。)二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自选角色,不要读全文,要注意选取精彩的情节,精炼的语言,老师请同学们注意倾听,然后评价)三是让学生分析情节,了解戏剧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教师特别强调“哑场”用一个句子来总结,“此处无声胜有声”。四是根据同学朗读,小组讨论小黑板上的问题:(1)邮政局长为什么要拆开钦差大臣的信?(2)剧中的市长和官员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原因有哪些?(3)市长和官员们得知上了当后有什么表现?当得知真钦差到后,又有什么表现?(4)作者安排官员们自己读信中骂自己的话,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五是分析人物形象。这篇课文人物众多,学生抓住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进行分析,主要是市长邮政局长,学生用笔在书上批注,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总结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