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17
- 资源简介:
约4010字。
大道之行也 教案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懂得利用“添字”和“换字”的方法理解字词,利用“增”“删”“调”“补”等方法疏通文意,掌握了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有基本的文言断句的方法。所以,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文段和重点字词。
但是此文选自《礼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年代久远,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距离感;同时,学生很难还原想象当时社会生活状况,很难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大道”和“大同”的基本概念,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 通过多种朗诵,掌握字音节奏。
2.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并背诵全文。
3. 梳理文章层次结构。
4.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 理解“大同”与“大道”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并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 理解“大同”与“大道”的区别。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时长】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们之前学过《桃花源记》,桃花源里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相待。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盼望自己也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社会中,这样的社会就被孔子称之为“大同”社会。一往继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天下为公”的题词,“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所表达的理想,和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出自同一部经典。出自哪里呢?
“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都同样出自《礼记•礼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节选自《礼礼•礼运》的《大道之行也》。 看看孔子所期望的太平盛世是什么样子。
一、读 初见“大同”
请一位同学读原文,然后全班帮他纠正错误的部分 ,老师再展示PPT需要注意的地方。
PPT展示节奏和读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表示停顿,“所以”的意思。“人”是使动者,统领后面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 “者”也表示停顿, “货”和“力”应该强调,所以其后要有小的停顿。“是故”表示承上总结,也要停顿,;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
与jǔ 修睦mù 所长zhǎng 矜 guān 分fèn 恶wù
二、译 相识“大同”
限时小活动
1.请在三分钟内,结合注释独立完成文意疏通,并找到相关段落的特殊语法现象。
分工:
第一组:大道之行……不独子其子
第二组:使老有所终……女有归
第三组:货恶其弃于地也……是谓大同也
2. 请在三分钟内,完成小组成果分享,并解决疑难。
(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