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成语(含俗语)的测试与应答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第二讲:高考中成语(含俗语)的测试与应答
第一部分 集中讲解
成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汉语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高考一直将其列为测试的重点,在今年的高考中,增加了对俗语的考查,俗语在功能上与成语类似。高考中,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的题型外,语音、字形的考查也常以成语为载体。下面就结合近几年高考的情况分别从三方面谈谈成语的测试和应答。
一、语音
1 、测试
2004年《考试说明》对此项考试内容的要求依然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等级是A。考题中,语音考查的测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要求选出“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或“读音有错误的一组”。近几年的语音测试题中都涉及了成语的考查,如2004年全国Ⅰ卷考查了对同音字的认读,涉及成语八个;全国Ⅱ卷考查了对形近字的认读,涉及成语八个;重庆卷考查了对同音字的认读,涉及成语八个。
2 、应答
高考的命题重点,往往是考查那些平时容易读错的字,因此,应答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避免多音误读 语言环境决定了多音字的读音。对于多音字,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从字义、词性或特殊用法(比如语体色彩)等方面确认其正确读音。如“穷形尽相”(2001年全国卷 )中的“相”,在该成语中是名词,相貌之意,读作“xiàng”,不能读成副词“xiāng”音;“乳臭未干”(2004重庆卷)中的“臭”,在改成语中读“xiù”,气味之意,不能读作“chòu”。
(2)避免声旁误读 从汉字的构字法来看,汉字百分之八十是形声字,但由于语言的演变,好多字的古音和今音有了很大的差异。学生在认读时,如果像古人说的那样,“秀才识字认半边”,就会把字音读错。对于成语中的这类字,可以采用组常用词的方式来辅助判断读音。如“杞人忧天”(1997年全国卷)中的“杞”,可组词“枸杞”,由此推断读“qǐ”而不读“jǐ”。而一些特殊字只能平时积累,加强记忆。如“风光旖旎”(1997年全国卷)中的“旖”不读“qǐ”而读“yǐ”。汉字中还有一类字与其它字有着相同的偏旁,常有学生犯以字推字的毛病,误读字音。如“暴殄天物”(1997年全国卷)中的“殄”与“珍、轸、诊、胗”等为同偏旁字,容易误读成“zhěn”,正确读音却是“tiǎn”。“未雨绸缪”(2001年全国卷)中的“缪”与“谬”为同偏旁字,容易误读成“miù”,正确读音却是“móu”。对于这类字,平时就要多加比较,辨明差异,不断强化。
(3)避免形近误读 汉字中有些字形状极其相似,只有略微差异,但读音不同,也易造成误读。对于这类字,就要从字的部首和声旁入手,结合字义,正确认读。“饮鸩止渴”(2001年全国卷)中的“鸩”,与“鸠”为同部首字,前者本是一种毒鸟,羽毛泡酒后能毒死人,引申为毒酒,声旁从“ ”,读作“zhèn”,后者是斑鸠鸟,声旁从“九”,读作“jì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