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 资源简介:
约2560字。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作者单位 桐梓县夜郎中学 作者姓名 赵福伟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如今的在语文教育界,新课程、新课标已唱得红红火火,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究竟怎样组织,许多老师在思考、在实践。面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语文课堂教学,我本着“以朗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朗读训练有许多好处:
一、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每篇课文开始,我都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或者用MP3播放课文朗读,创设一个课文情境。这样,就很快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进入课文之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现代诗歌单元时,先让学生听MP3朗读后,由同学们模仿着朗读,分组听读。反复朗读之后多数同学就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三、朗读有利于从读到写,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2006年秋我接了一班刚升入中学的学生,当时我让他们作自我介绍,大部分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后,便不知从何说起了。经过一年的朗读训练,后来,在上口语课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能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作文水平也取得很大的进步。
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把英文字母和以前学的汉语拼音又混淆了,基础知识非常容易出错。我发挥自身优势,经常为他们示范朗读,教他们朗读,训练学生自由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明显增强,普通话也越说越流利了。
当然,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无法用条条框框来列举全的,但是,要想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要靠日积月累,要勤读、多思、不断地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能力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读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所有这些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针对这些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多种形式,有效切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我教学七年级上第一课《忆读书》时,让学生将作品结尾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改一个字成为“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明白了不仅要喜欢读书,更要多读好书,才会有更多收获。
2.将同学们曾经习惯的“唱读”法和感情朗读比较。在教学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时,我抽同学用以往的读书习惯(平均节奏读法)读一遍课文第12自然段,让同学们听听看写了些什么?多数同学说不出个所以然。然后我用MP3播放录音(有感情的朗读),同学们听后话就多了: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到的海伦都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哇!这才是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让学生明白,朗读有助于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语文课文类型不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在教学《包拯》一文时,选择的就是配乐朗读,同学们多看过《少年包青天》,同学们一听音乐就能说出有关包拯的好多故事及其个性特点,这对于课文的理解大有帮助;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同学们听到配乐朗读中模拟出的风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八月的天气就这样,将士们冬天可怎么办啊!我顺势引导:戍边的生活就是这样啊,更苦的还在后头呢!请同学们认真听下去吧。听完朗读,大家不由自主地朗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