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带来美的享受——谈对朗读教学研究的总结

作者:孙晶  时间:2008/6/8 19:45: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98
  这学期我侧重研究了朗读教学。朗读是将可视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听觉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形式。它和默读截然不同,默读是无声的,而朗读是有声的;默读是个体性的,而朗读可以由个体影响群体,带有群体性;默读有助于快速阅读,而朗读则更利于交流、理解与记忆。因而,朗读具有默读所无法代替的特点和优势。
  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首先,它有助于更好地体味理解作品内容。朗读能够通过视、听多种感官渠道刺激大脑,使朗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会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其次,朗读有助于更好的识别记忆作品的内容。第三,朗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长期注意朗读方面训练的人,语言感知能力会特别敏锐,能够很容易分辨出语言在韵律感、节奏感、抒情色彩、表现风格等方面的细微差别。第四,朗读有助于语言使用的规范化,能够更好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而通过朗读训练来学习普通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第五,朗读还能够给自己以及他人带来精神愉悦、美感享受。
  朗读看似简单,只要识字的人就会读文章,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我国朗读学家张颂在其《朗读学》中就一再强调:朗读"不是一种机械单调的读字活动",它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口头表达艺术。因此,学习和掌握好朗读的方法,除了平时的经常训练之外,了解朗读的基本要求、学习掌握一些朗读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朗读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读准字音。朗读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要特别注意那些容易受方言读音干扰的字词、一字多音的字词、有着特殊读音的人名地名等词语。二是要忠实于作品的语言原貌,不掉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做到语言流畅,表达自然。三是要深入理解作品,力求在朗读中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
  朗读作为一门口头表达的艺术,十分讲究语言技巧的运用。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
  一、停连。
  停连是指朗读过程中词句语音之间的暂时停断或顺次连接。一首歌不可能一口气唱完,一篇文章同样无法一口气念完,中间需要换气,因而也就会有停连。停连既是朗读者换气的生理需要,更主要的还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一句话停连的地方不同,往往会表示不同的意思。如"老师说/我不对。"意思是说:我错了。"老师说我/不对。"意思则是:老师说错了。如果不加考虑地随意停连,该停却连,该连又停,就会使人听起来很不舒服,甚至还会在表情达意上阴差阳错,闹出笑话。据说某领导在传达文件时,就将文件里"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一句话读成"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以致闹得会场上轰堂大笑。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过程中为了强调某些字词语句、突出某种感情的表达,在一些重要的地方采用重读的语音。重音轻音的区分不仅使得朗读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而且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三、语气。
  语气在朗读中是指由语音的高低、快慢、升降、强弱、虚实等外在形式所表现出的特定的内在意蕴与感情色彩。善于运用语气,甚至还可以将作品中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内容表现出来。
  四、节奏。
  节奏在朗读中是指根据作品感情表达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有规律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形式。具体来说,形式整齐大致匀称的音节、反复吟咏的旋律、重复叠用的字词、长短错落的句子、骈散结合的文体等,都会产生音乐般的节奏美。
  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四者构成朗读技巧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朗读过程中,这四者并不是独立的各司其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所以,在朗读中,各种技巧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应当根据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综合把握,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