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作者:南京市秦淮中学 温立功 时间:2008/10/29 10:23: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836
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尤其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这些误区的存在 使朗读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也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那么,在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哪些误区呢?
误区之一,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
从教育心理学及人的生理特征来看,早上的时间是最适合记忆与背诵的。而语文科要记忆与背诵的内容较多,所以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及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早读时间称之为"早读课",专门用来进行朗读训练。这无疑是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然而,"早读课"上需要朗读,并不等于说其它时间就不需要,因为语文教学中,在很多情况下都要朗读的加入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精彩,更有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正是这个意思。我们也需要朗读来巩固我们所学的东西,需要朗读来训练阅读能力及语感。在课外活动中,有许多活动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来完成,如辩论赛、演讲会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朗读来提高相关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只认为"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而是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去引导学生朗读,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抓好第二课堂中的朗读机会或相应训练,以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误区之二,放任学生随意朗读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小学初中阶段的朗读训练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较强,然而到了高中阶段,许多语文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指导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对于朗读,不能说没有,但却是放任学生随意朗读。因为这些教师认为高中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有针对性的朗读,他们自己应知道该读些什么。而实际上,在许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该朗读些什么,该怎样朗读。早读时随意翻开课文,任意选取一篇或一段读一遍了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是随意性大,并无系统性、针对性与目的性,只是应量应时式的朗读,过过堂而已。这种情形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水平,从而从另一个方面破坏语文学习的美感与气氛,制约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误区之三,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被严重忽略,许多教师一味追求朗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统一和再现,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缺位。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在动情的朗读中,朗读者是用心灵去触摸作品,想像被唤起,情感在流动。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理智的理解,还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而大部分学生从来没体会过这种境界。很多时候,就算课堂上有朗读,它也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学生齐读之后便进入分析、探讨,老师对朗读本身没有要求、没有指导和评价,学生也是被动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激荡,也就不可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许多教师也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统一化,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和创造性解读的权力,进而使朗读教学陷入了“千人一腔”的尴尬。这种朗读主体性的失落使朗读教学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
误区之四: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盛行,学校看重高考成绩,故而高三的唯一目的是争取考得高分,在此目标的驱动下,许多学校管理者及语文教师就认为,高三毕业班,只要把语文科中的考点弄懂练透就行,高考不考朗读,高三学生朗读可以放松,甚至不需要。殊不知,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着,吟哦之间,词汇积累、语感增强、文义自现,同时,朗读者心灵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熏陶,口才得到锻炼。由此可见,朗读的效能并不是做更多的练习题就能取代的。另外,高考虽未直接考学生朗读的情况,但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阅读"题、“背诵默写"题等,与朗读都有着极大关系。
那么,如何搞好朗读教学呢?笔者认为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原则,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第一, 充分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朗读教学高度关注,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均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例如,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既表明了新课标有关高中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用普通话、流畅、恰当),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所具有的多面教学功能的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悟文章、生成深层次的主体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言语呈现方式,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
朱自清先生在《国文教学》中引用别人的话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呤则不能探其浣之趣”。吕淑湘先生说朗读“是讲文学作品的好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要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到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可以看出,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文学鉴赏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
第二,制定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什么样的文章朗读、什么样的文章不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精选朗读材料,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渐染熏陶。因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学生会感到其语言之美、内含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思得到升华,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之由混顿走向清晰。例如《赤壁怀古》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除了利用教材作朗读材料外,还可从课外书籍、报刊中编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好诗文作为朗读材料。这既能增加朗读的材料,也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有计划的常抓不懈。
第三,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
为了更好发挥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对学生作切实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规律。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专家朗读,也就是组织学生听录音带;学,就是组织学生朗读,老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诵读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标示出各种符号,如停顿(/)、重读(▲)、轻读(△)、快速(>)、慢速(------)等等。这些符号有助于恰当地确定基调,处理停连,调节轻重,控制语速,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感受和表现言语的意义和情感。另一方面,朗读指导也不能少了有效的文本分析。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运用形象思维,唤起内心的视像,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朗读去表现自己的理解感受。
第四,利用多媒体营造朗读气氛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拨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配乐朗读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作者的情感天地里,使学生顿悟,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审美境界。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便能使学生朗读时兴致更高,效果更好。
总之,就语文科的特性与语文科教学内容、目的而言,朗读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广大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略去一些繁文缛节的讲述,留一点时间给朗读,纵情地诵读,放声地歌唱,这样既可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激发学语文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去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