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复习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 资源简介:
约108480字。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宣政院
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
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
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后来又增设四旗,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即以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的旗帜为标志,合称八旗)。每旗有许多牛录。牛录是基本单位,每一牛录三百人。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八旗制度的建立,是与当时女真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巩固女真各部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谭嗣同(1865-1898年)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广泛接触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他愤慨中国积弱不振,1897年,在湖南协助维新派设立时务学堂,办《湘学报》,宣传维新变法。1898年9月,光绪帝授他四品卿衔,担任军机处章京,参预变法。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劝告他出走日本,他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被捕后和杨锐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光绪帝(1871-1908年)
即爱新觉罗•载 。年号光绪,庙号德宗。幼年即位,大权由那拉氏掌握。1889年,光绪帝十九岁,按清制那拉氏宣布“归政”。光绪帝亲政后,大权仍掌握在那拉氏手里。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维新运动兴起,光绪帝表示“锐意改革”。1898年任用康有为等实行变法。同时,以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反对变法,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1908年光绪被幽禁而死。
孙中山(1866-1925年)
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78年至1892年,在檀香山和香港读书。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以行医为名,开始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被拒绝后,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出路。同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他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他任总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他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改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