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江西 小萍 义康
作文教学包括指导、写作、修改、讲评等环节。只有落实好这些环节,才能保证作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些环节却得不到应有的落实,也缺乏良好的有效的方法,如学习写作的目的不明确,作文的习惯不良,文章的修改不力,甚至忽视应有的讲评等等。于是作文教学中出现很多的漏洞,及时堵上这些漏洞非常必要,否则,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加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几点体会尚不成熟,就教于行家。
一 加强“写作学法”的指导。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写作学法”的指导十分重要。实践证明,对每一届学生都不厌其烦跟他们谈“写作学法”的老调,收益很明显。概括起来有下面几条“老调”值得一提:
老调之一,必须明确中师生学习写作的目的要求和重要意义。《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并提出了具体培养的目标,那就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并且有一定的写作速度,能够改编,创作浅近的儿童文学作品。”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曾经说过:“语文即作文。”所以,写作能力好坏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老调之二,必须明确写作有其固有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可概括为:(一)“文贵有我”。(刘熙载语)任何作品都是为了表达自我独特的感受,要有强烈鲜明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属你自己的文章来。(二)“文章合为时而作”。(白居易语)学写作不能离开生活和时代,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要将自己融入时代社会之中,时时处处关心社会与生活,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才能感人。
老调之三,必须明确学习写作的途径和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点:(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语)要能“倾吐”就必须不断“吸收”,没有“阅读”也就没有“写作”。当然仅仅是必修课上的阅读还远远不够的。大多数写作能力强的同学都得益于课外阅读,博览报刊,读书笔记,知识卡片,名言警句,摘抄剪报等各种方式。(二)“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语)要尽可能地学会观察体验生活,留心积累素材,多看看多想想,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为此,学会写作中的“写生”和“素描”是非常重要的。“写生”就是投身大自然,记录描摹一景一物。“素描”就是写日记,写随笔,捕捉生活中人物的特征轮廊,不必成文。这样就能不断吸收。(三)“不看到一点就写。”(鲁迅语)“三思而后写”思考再思考,想得多,才发掘得深。从标题的辨析,立意选才,谋篇布局诸方面,边阅读边思考”。(四)“写吧,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巴金语)除了眼勤,脑勤,口勤外,更重要是手勤,动手动笔去写你才能学会写,就像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的道理。
总之,“写作无秘诀”,如果说有诀窍的话,那就是“多读多写”,不断阅读吸收,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库存。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最聪明的人,需要下最笨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