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 资源简介:
约5020个字。
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四川省西充县李桥小学谢祥海
一、掌握新趋势
21世纪的教育大趋势是教育开放化,教材超前化,教学系统化,课程创造化,目标适应化,交流国际化,手段多元化,培养智能化和考核经常化。教育向建立全球教育智能网络发展,与智能化紧密相连。教学与训练通过学生与智能机的对话来实现,学生依据计算机程序提出的问题作回答,智能机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正确与否,分析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在给出正确答案之后,为学生安排适合其水平的后继学习阶段。用智能机帮助教师收集、保存学生的回答资料,对学生进行测验、给分,据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划分成绩等级,并安排下一步的教学等。
今天,我国的经济命运与我们社会和生活方式一样依赖于继承文明的教育事业,横扫经济的技术革命及其步伐需要劳动力空前提高其教育程度,劳动力的质量决定经济的成败与否。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体制生产的产品——人才的质量与全世界进行竞争的国家相比较明显在差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僵化落后,人的创造力弱化。为此,我们必须培养够格的人。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国家的生存之本。在这个以信息和知识为本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强大无比的公共教育系统把我们吊上“山顶”,这任务就落到了我们的肩上,诸位和我都要为教育系统作出贡献。从改革教育思想着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封闭型教育走向开放型教育,从承传型教育走向创新型教育,从家长式教育走向民主式教育,从传授式教育走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教育。
学校犹如工厂,操作学生循环于流水线的教师就是生产工人,监督工作的校长就是工头。教育可视作为一个产业,教育产业是21世纪最大且有投资价值的一种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产业,是市场巨大的一种风险较小回报率较高的朝阳产业。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做具有教育情结的事业家和具有事业精神的教育家呢?
竞争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发展。教育要“创新”才能生存。创新是生存之道,是科技之命。尽管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尽管创新力是从现有知识尽可能快地产生出新的知识更新的能力,但教育的重要目的仍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教育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是要培养学生既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又具有自信心。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培养其创造力和适应力,注重批叛性分析,强调交互式和经验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去掌握知识,创造思维,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科技化的需要。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意识,其次要分层次管理所属学生,最后要完善相互沟通的渠道以反映时代的道德、进步、希望和梦想。
二、实践新课程
新课程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蓝图,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兴趣和特长。新课程要求我们师生要有创见和能力,这源于它观念理性化,结构最优化,内容综合化,形式多样化,建设现实化。面对新课程,我们的教学法已体现了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学习情境的合作性,价值取向的个体性,目标达成的全面性,方法选择使用的综合性上。
我在教语文这个“万科之源”科目时,一直较重视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同时总感到现在的孩子缺乏和就是“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那样的自信,就是“仰天长笑出门去”、“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情,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于是,我以道德为导向,对人实行“人性化管理”、“爱的管理”和“人格化的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爱护和理解他们;以学生为基点,重视、关心和塑造他们。面对新课程,我善于主动发现问题,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特长、兴趣、爱好、需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奋飞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我们的教育应启发和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求索真理,致力于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教学重点不应局限于课本,而要接受学生自由且富有创新意义的的提问和思考;教师不仅仅是教材和课程的维护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创新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作为“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