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古诗文的思想情感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5/30 21:39:3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930个字。

  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古诗文的思想情感
  淮滨县教研室刘淮玉
  古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中招考试中内容也占20分左右。学好古诗文,对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思想感染和文化传承都有极大的好处,而把握好古诗文的思想情感,则是积累运用、思想感染和文化传承的基础。我国古诗文浩如烟海,经过岁月打磨洗涤,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精品,其中不少的作品在思想情感方面都有定评。把这些定评直接告诉他们,非常容易,若要通过阅读让他们体会,则往往需要一番周折。我们老师一般都喜欢后者做法,要得就是通过阅读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感受理解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个环节,引领学生准确恰当地把握好古诗文的思想情感呢?笔者浅谈一二,以期更好地交流探讨。
  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
  古诗文写景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或乐或忧,都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白居易的《卖炭翁》写卖炭翁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宫市”强卖行为的不满;《三峡》是写景名作,通过描写山的高俊美,水的湍急美,秋冬之景的凄婉美,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则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阅读这些古诗文,一定注意不要急于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告诉学生,而要抓好整体阅读感知。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看看诗文写了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再深入阅读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些人、这些景。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仅从诗的题目就可以知道写的是归隐田园的生活,再细读诗,更容易知晓写的是归隐田园种豆的农事生活,种豆的农事生活怎么样呢?豆种得不太好,“草盛豆苗稀”;种豆生活也很辛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种豆有怎样的生活体验呢?“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服弄湿了,劳作很辛苦,庄稼长得不好,这些都无所谓,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这就乐在其中了。很显然,官场是容易违背意愿受左右的,而在田园种豆就很自由了。这样整体阅读感知,就很容易把握作者情愿归隐山林得意于田园劳作之乐的情感基调。
  了解作者经历,把握情感差异
  作者的生活经历不同,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差异也很大。杜甫的《望岳》写于唐玄宗二十四年(736年),当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唐朝也正值繁荣昌盛时期,诗人游历齐、赵,登高望远,心情澎湃,吟出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表达了经世治国的雄心壮志。《春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6年),这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他目睹了长安沦陷后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通过对战乱后山河破败,满目疮痍的景象描写及个人心情的描述,表达了忧国思乡的痛苦和悲伤。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的春天。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