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成语专题复习及练习
- 资源简介:
约4190个字。
成语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一、掌握成语误用的类型;
二、把握解答技巧。
教学过程:
成语是中考的一大重点,每年都有相应的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运用。
主要题型为:
a.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b.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能力培养途径
⑴全面了解成语含义,注意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狐假虎威”,语出寓言故事,表面义即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义为倚仗别人权势欺压人。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下匣子,退还珍珠”,比喻义为“不识货,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⑵了解成语常见误用类型,训练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能力。
成语误用的类型:主要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语境、谦敬错位、搭配不当、自相矛盾和前后重复等。下面,结合实例给同学们谈谈不同错误类型的解答技巧。
一、 望文生义
所谓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而有些成语中的语素,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不能用表面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去解释。
例如:一文不名,名,占有。名不副实,副,相称。
赴汤蹈火,汤,热水。十年树木,树,种植。
身体力行,体,亲自体验、实践。
如果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解答这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重点语素。
例如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大方:大道理。而在例1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
成语“文不加点”,是说“写文章非常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点”,在这里是“涂改”的意思,而不是字面意思——“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再如“别无长物”,是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长物”指的是多余的东西,不能理解成“特长”。
这类望文生义现象的出现主要是考生对成语中个别语素没有把握到位。
(2)把握引申义。例如成语“坐地分赃”,字面意思是“坐在地上分取赃物”,其真正意义为“不亲自偷抢而坐在家里分取赃物”。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就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再如“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凤毛麟角,表面义为凤凰的毛、麒麟的角;实际义为稀少而可贵的人才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