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花朵 语言果实——课文对联活动案例
山东邹城市六中 姚珊蓉
[活动目标]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该活动的策划,旨在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去解读语文,做到内外结合,活学活用(知识目标);旨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汉语表达水平(能力目标);旨在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培育其对汉语的审美情感,使其自觉继承汉语文化的瑰宝(态度目标)。
[活动准备]
这是一次课内外结合的语文主题活动。策划者事先向学生交代活动创意,征询同学的意见,然后形成活动的初步方案。
1.准备好活动相关的材料,如王尚文、叶柏青的《对韵新编》,邓洪波的《中国书院楹联》,谷向阳、何惠琴的《中国店堂对联集成》等;
2.安排好活动组织和课务,组织方面主要确立主持人,发动班委,落实小组长,使之各负其责,课务方面要明确活动的形式、时间、场地,联络相关人员。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在创意初期就已明晰,只不过在操作过程中尚可随时调整。
1.铺垫 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统计、搜集课文中的对偶联语;以相互传阅的方式,提供有关对联书籍,如前面提到的几种;以布置早读的形式,诵读《对韵新编》中“新编对韵”部分。
2.激趣 教师讲述,注意悬念,学生如已熟悉,则换别的材料。(1)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
(2)20世纪初,一个叫寿镜吾的私塾老先生,教授“对课”时,出“独角兽”一联,叫童子们对下联。一时间,“两头蛇”、“三脚檐”、“九头鸟”、“百足虫”,答案纷呈。老先生摇头不满。后一童子对“比目鱼”,老先生拍案叫绝。该童子就是后来的鲁迅。
(3)1953年,钱三强率领科学家代表团出访,团中有华罗庚、赵九章(物理学家)等人,大家提议属对相娱。华罗庚拟出上联:“三强韩魏赵”,既寓历史,又扣场景,大家只觉其妙,却一时难以应对。最后华罗庚道出下联:“九章勾股弦”,将数字与物理联姻,满座喝彩。
(4)“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联对“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1932年清华招生考试后,有人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厌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
3.增知 教师结合故事,联系妙对,系统讲述对联常识。
(1)字数相等。短可一两字,如“色难太容易”,长可千余字(如清末钟祖《题江津城楼联》全联1612字,为我国长联之最),但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同。
(2)结构相应。这是对联最主要的特征,如“孙行者/祖冲之”属并列。“独角兽/比目鱼”属偏正,“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弦’属总分。
(3)词性相同。在上下联同一地方,不但名词、动词、形容词各各相对,而且虚词要和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