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古诗表达方式分类及解析
- 资源简介:
约3690个字。
中高考古诗表达方式分类及解析
陕西/西安/临潼/王宁
一般的,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和修辞三个方面。
表达方式方面,重点考查抒情和描写。从抒情方式的角度看,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根据情和景的关系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从描写方式上看,景与景之间的关系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哀互换、今昔对比等。
写作手法有: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对比、象征、铺陈、抑扬等。
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复、互文、双关、化用、用典、叠词、顶真等。
一、表达方式鉴赏
(一)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对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直接表达诗人对权贵的蔑视:我不会献媚讨好、阿谀曲从,我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2.间接抒情:
(1)寓情于景:有“情”到“景”,描写景物本身寄寓诗人感情,“景语”即“情语”。如: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既兴》)诗人通过宜阳城今日的破败与往日的繁华相对比,不着一字情感,却满篇在表达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感慨。
(2)情景交融:情与景相互渗透。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写西湖美景,表真情实感。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3)托物言志:借助所描写的景、物,表达个人的志向、抱负或品格、思想。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头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虽然菊的地位低下,但九月九来临时,人们会十分喜爱菊花,所以菊从不羡慕瓦松高大。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写,表达出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二)、描写方式鉴赏
1.动静结合:诗歌对景物的描写,既有静态的勾画,又有动态的描述,使多种景物或一种景物的不同方面相互对比、映衬来强化描写的景物,深化反映的思想感情。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诗中用静态景物:残霞、老树、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写秋天的风光,用动态的景物:落日、寒鸦、飞鸿描述秋天的景致,动静结合,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2.虚实结合: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既有对眼前景物的描述(实景)又有对想象景物的描摹(虚景)。如: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前两句是对扬州过去景物的想象描写,是虚写;第四句化用杜牧诗意,使人联想扬州当年盛况;第五句写出扬州今日荒凉破败的景象,虚实结合,寄寓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3.乐哀互换: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如: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第一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