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比喻指瑕<br>
绍兴一中分校 汉唐<br>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她得批评兼论古典和新文学,她得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至今的,却是他的散文。几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一类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必选之作。几乎可以说,“朱自清散文”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表了。现在的中学生,又很多会买上一本《朱自清散文》看看,至于看了没有、有没有收获是其次的事情。也就是说,很多的学生受到的影响(或说暗示)是明白的——朱自清的散文很好,是一位散文大师。<br>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最为有名的是这样几篇——《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温州的踪迹》、《桨生灯影里的秦淮河》、《给亡妇》。这里面有好几篇属于写景散文。这些散文里面,使用了很多的比喻辞格。我们在评价《荷塘月色》的时候,更是一定会提到此文中比喻的运用。下面主要以《荷塘月色》为例,谈谈朱自清在散文中比喻的运用。看看我们一直以来以为现代散文名篇的《荷塘月 色》,是否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比喻运用的典范。<br>
《荷塘月色》中比喻虽多,然而却未必见得多么出色。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的学者,似乎很不应该出现一些低级别的比喻。现在以本文4、5、6段为例,看看朱自清先生如何用喻:<br>
(1)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br>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br>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r>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br>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br>
(6)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r>
(7)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br>
(8) 但是我以为这恰到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br>
(9)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br>
(10)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br>
(11)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 <br>
(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br>
在这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中,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后,可发现这些比喻大半浮泛、轻易,在想象上都不是很出色。第三和第十句还有韵味,但是严格来说这也不是比喻的运用,而是通感。但是第十句,用西洋小提琴演奏的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不是很恰当。干吗不用中国古老的民间乐器来形容呢?第九句将美寓于丑还算是一个例外。在这4、5、6段写景的文字里,共12句用到了15个比喻,两个通感。其中,暗喻3个;另外,竟有12个眀喻,还要重复使用诸如“象”、“如”、“仿佛”、“宛然”一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明喻一种用得太多,显得重复、雷同、拖沓;在句式上也毫无变化。在文学作品中,明喻不一定不如暗喻、借喻,可是暗喻、借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