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ppt107
- 资源简介:
共18张,教研组集体备课的结果,包括导学案约1520字。精美实用。
高二语文统一导学案
编写人:周海安 审核人:王健 编写时间:2009.09.27 学案号:(11)
课 题 《登高》(杜甫) 课型 新授
知识点 1、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重难点 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教 学 过 程 学习札记
课前导学
一、作者简介
1、杜甫,字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
2、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歌被人誉为“诗史”。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圣”。
二、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三、律诗常识
1、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 联、 联、 联、 联。
2、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须对仗。
四、鉴赏常识
1、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